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Speakers retrieve conceptual, syntactic and lexical information in advance of articulation during sentence production. What type of working memory (WM) store is used to hold the planned information before speaking? To address this question, we measured onset latencies when subjects produced sentences that began with either a complex or a simple initial noun phrase, while holding semantic, phonological or spatial information in WM. Although we found that subjects had longer onset latencies for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a complex noun phrase, showing a phrasal scope of planning, the magnitude of this complexity effect was not affected by any type of WM load. However, subjects made more syntactic errors (but not lexical errors) for sentences beginning with a complex noun phrase, suggesting that advance planning for these phrases occurs at a syntactic rather than lexical–semantic level, which may account for the lack of effect with various types of WM load in the current study.  相似文献   
312.
为探究理性行动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两大社会心理学宏论对于个体集体行动参与倾向的共同解释力,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效能和社会规范作为态度和行动倾向的中介变量,在不同情境下对行动倾向的作用不同,符合理性行动原则;内部动机作为态度和效能、社会规范之间的中介变量,并受到学校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支持了社会认同理论对遵从规范行为的解释;回归分析验证了不同水平认同对行动倾向作用程度的差异,整合模型则揭示了其具体的作用路径和影响机制.结论:理性行动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可彼此互补成为集体行动参与的整合性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313.
This paper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 networks and their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ustralia, Britain, and China. Formal social networks are measured by group affiliations, and informal social networks are measured by personal connections with kin,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An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sample surveys from the three countries shows that the formal networks are of notable importance in increasing people’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Britain and urban China, but the informal networks have much greater impacts in all three countries, particularly in rural China. We propose a cultural–structural interaction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the network influ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thre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314.
季浩  严进  国维潇 《心理学报》2022,54(2):182-191
职业污名对从业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研究从个体职业身份的视角解释职业污名的作用, 忽略了从业者个体身份认同的多重属性。本研究基于身份边界理论, 提出职业污名会通过牵连家人污名这一机制影响从业者的离职倾向。另外, 这一机制的强弱取决于个体的家庭卷入程度。本研究通过对分属不同职业的384名从业者的3轮问卷调研发现, 家庭卷入调节了牵连家人污名在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当个体的家庭卷入水平高时, 这一中介作用更强; 家庭卷入水平低时, 该中介作用更弱。本研究在理论上提出并检验了职业污名影响的新机制, 同时对实际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15.
王文超  原昊  伍新春 《心理学报》2022,54(12):1503-1516
为揭示灾后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在症状层面的共存模式, 本研究分别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1年后, 对灾区的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并基于高斯图形模型和贝叶斯爬山算法构建了二者的共存症状网络。结果发现, 在DSM-IV的框架下, PTSD和抑郁的重叠症状以及情绪麻木症状在二者的共存网络中起到了桥接作用; 子网络探测结果与DSM-IV划分的症状边界不同, PTSD中的闯入性症状和回避性症状是其区别于抑郁的特异性症状, 且多为闯入性症状激发回避性症状; 在二者的共存模式中, 多为抑郁症状激发PTSD症状。上述结果在汶川和雅安两个样本中均得到了交叉验证, 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316.
陈思静  杨莎莎  汪昊  万丰华 《心理学报》2022,54(12):1548-1561
利他性惩罚是指个体自行承担成本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 它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研究1利用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发现阶层显著正向预测利他性惩罚。研究2 (N = 450)基于真实生活事件的调查表明, 惩罚成本调节了阶层对惩罚的影响:在成本较高的直接惩罚中, 阶层正向预测惩罚; 而在成本较低的间接惩罚中, 这种作用不再显著。研究3 (N = 232)通过操纵阶层与成本进一步证实惩罚成本的调节作用:高阶层者比低阶层者更有可能做出利他性惩罚, 但两者的差距在高成本条件下更突出。研究4 (N = 125)综合考察了阶层影响惩罚的心理机制, 多层线性分析显示:惩罚成本较低时, 阶层通过公正世界信念来间接影响惩罚, 而成本较高时, 阶层直接正向影响了惩罚。上述结果意味着利他性惩罚受到个体社会阶层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利他性惩罚中基于成本-收益的策略性考虑并非完全缺席。  相似文献   
317.
Hao  Xudong 《Axiomathes》2022,32(3):413-431
Axiomathes - The non-alethic systems N1 of da Costa and A of Grana are both paraconsistent and paracomplete. Based on them, a multi-agent doxastic logic NADK can be obtained by logical expansion....  相似文献   
318.
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19.
本文讨论如何走出专制与民主的对立,特别是走出对于民主政体的盲目迷信和崇拜。对于一个社会制度的评判标准是正义。民主政体是不是等于正义的社会,或者接近正义的社会呢?西方的苏格拉底与中国的墨子对此持怀疑态度,并给出了他们的理由。  相似文献   
320.
文明之间的对话总是源于压力和挑战,但机遇也随之而来。机遇在于,能否在对其他文明的学习、理解和观照中重新找到自信。没有这种自信,文明之间的对话将没有意义,也不可能真正发生。自信意味着在新的时空坐标中不断地对自己传统之宗教信仰、哲学理念和生命意识的重新反思、批判和再造。通过对话,重新理解、发现、再造并坚持自己,这是犹太哲学发展史所带来的重要启示。再造自己的传统和文明,不是回归,而是复兴,是基于新的时空可能性创造新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