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讨青少年手机依赖、学业倦怠、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初中生学习倦怠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黑龙江、天津、山东、河南、江西8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及河南省2所初中、2所高中的中学生共1191名青少年进行测查。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1)手机依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学业倦怠在手机依赖和心理健康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消极应对方式调节了手机依赖通过学业倦怠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相对于低消极应对的青少年,中介作用在高消极应对的青少年中更显著。该研究结果对维护和促进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刘传军  廖江群 《心理科学》2022,45(3):761-767
为了找出具身效应在认知加工上的边界条件,在综合分析具身理论中的双加工内涵和具身实验研究中的双加工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具身双加工观点:具身效应与直觉性的一型加工更为契合,会被反思性的二型加工所抑制。具体而言,抽象思维的发展程度、认知加工的无意识状态、认知负荷和心理冲突性均可能会导致两种加工类型之间的转换,从而调节具身效应。该观点对提高具身实验操控的有效性,解决具身效应的可重复性危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采用社会善念范式,探究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移情训练对流动儿童社会善念水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低于非流动儿童;(2)移情训练活动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本研究扩展了社会善念的研究领域,为促进流动儿童社会互动技能和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04.
情绪对不同智力水平学生推理操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试图探讨三种情绪状态(喜悦、中性、悲伤)对13岁不同智力水平学生思维推理操作(简单、一般、复杂)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在简单和中等推理中,喜悦对优等、中等智力组的推理起更大的促进作用;在较高难度推理中,优等智力组受喜悦情绪的干扰,悲伤对不同智力组都产生干扰作用。对优等智力组而言,情绪强度(由负到正的变化)与智能操作活动效果之间的关系符合耶尔克斯—道森定律,即优等智力组在完成较复杂推理中以中性情绪为最佳;中等智力组和中下等智力组的操作效果不符合该定律。  相似文献   
105.
楚简《周易》校释记(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随、无妄、咸、恒四卦的异文,对随卦的上六爻辞,无妄卦的卦辞、六二爻辞、九五爻辞,恒卦的初六爻辞、上九爻辞等都作出了新的解释,对<周易>本经的研究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492名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政治技能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影响及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政治技能和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职业适应能力有积极影响。(2)自尊在政治技能和职业适应能力之间,自我效能感与职业适应能力之间起着双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issues raised by the possibility of regulating emotions through pharmacological means. We argue that emotions induced through these means can be authentic phenomenologically, and that the manner of inducing them need not make them any less our own than emotions arising 'naturally'. We recognize that in taking drugs to induce emotions, one may lose opportunities for self-knowledge; act narcissistically; or treat oneself as a mere means. But we propose that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none of these concerns arise. Finally, we consider how the possibility of drug-regulation might affect duties to feel emotions.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