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30篇
  10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Teachers can be biased, especially toward low achievers and students with behavioral issues. However, creative students often appear to be disruptive in the classroom, and many of them struggle academically.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students’ crea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classroom (mis)behaviors, as well as to exa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factors. Three hundred and fifty‐four eighth‐grade students selected from five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Using achievement scores, peer nominations, a divergent thinking test, a self‐rated ideational behavior scale, and teacher ratings, the present study found that, whereas creativity ha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perception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misbehavior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in structors’ perceptions. The achievement bias resulted in the underestimation of low achievers’ creativity, even when the low achievers were highly creative. More nuances emerged when student misbehaviors were considered. Specifically, misbehaving low achievers’ originality was further underestimated even when they were highly original. In contrast, teachers overestimated well‐behaved high achievers’ creativity, even when the students comprised the lowest creativity group. The results are further discussed from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认知易感性模型,本研究拟探讨初中生亲子关系对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81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自尊、情绪弹性与抑郁之间呈两两显著相关,且亲子关系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2)自尊和情绪弹性在亲子关系与抑郁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包括三条路径: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情绪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和情绪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初中生亲子关系通过内在心理因素对抑郁水平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显著结果(如, 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 且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 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 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 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 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 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 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 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 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2%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 72%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错误), 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更高, 且对不显著结果解读错误的比例更低。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 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双眼瞳距使得空间某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的成像存在微小位置差异, 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是立体视知觉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双眼视差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 迄今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近年来, 双眼视差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用电生理、脑成像技术考察双眼视差在视觉背、腹侧通路的模块化表征, 其脑区表征反映出视觉系统的层级式、平行式加工规律。其二是应用知觉学习范式研究双眼视差的可塑性。未来研究应综合脑成像和神经调控技术考察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及其学习效应, 包括双眼视差与多种深度线索间的信息整合和交互作用。应用方向上, 可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训练范式, 实现立体视力的康复和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感恩对初中生合作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追踪调查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两个研究分别探究了特质感恩与内在的合作倾向,状态感恩与外在的合作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女生的特质感恩、人物取向感恩显著高于男生;初一下的合作倾向显著低于初一上、初二上时期;(2)初中生的特质感恩水平能显著正向预测合作倾向,状态感恩的唤起会增加公共物品困境中的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6.
杨洁  张露  黄勇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4):523-534
互联网企业通过营造快乐愉悦的玩兴氛围, 推动员工持续创新, 以期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 现有玩兴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 缺乏实证研究, 进展相对缓慢。在回顾组织管理领域玩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基于组织氛围理论和玩兴活动特征, 开发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的团队玩兴氛围量表。研究二立足于团队层次, 依据资源保存理论重点探讨了玩兴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制。研究三从创造力成分模型出发, 引入个体思维方式和多重认同, 探讨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发展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团队玩兴氛围的概念, 促进了玩兴氛围理论的发展, 为互联网类企业营造玩兴氛围以激发创新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量从“能力”角度来探讨个体早期数学发展的研究仅专注于儿童早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忽略了可能与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相关的方面。近年来, 数学认知发展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自发数量聚焦(Spontaneous focusing on numerosity, SFON), 即个体对环境中数量相关信息自发注意的认知倾向。SFON被视为其他数学聚焦倾向概念的基础, 但与自发数字聚焦(SAN)、自发阿拉伯数字聚焦(SFONS)和自发数量关系聚焦(SFOR)之间的联系仍需进一步明晰。作为数学表现的领域特异预测因子, 个体SFON的发展轨迹和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未来可从数学动机、数学焦虑等角度进一步探讨SFON的作用机制, 改良与创新SFON测量工具, 同时需深入推进家庭和学校场合的SFON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岳童  黄希庭  徐颖  潘思存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91-2101
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直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所在。近些年来, 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导致价值观稳定性差异的机制问题。已有的神经反应证据表明, 当某种价值观是基于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来进行认知建构的, 或与自我概念在表征上存在一致性时, 其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状态; 若非如此, 便可能会在外界影响(如他人劝说)下发生重要程度上的改变。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认识价值观稳定性与可变性关系的认知神经加工模型, 并探索价值观长效改变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促进理论研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消极身体意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了解消极身体意象对青少年的危害以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于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消极身体意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自我概念、情绪体验、体重控制策略、饮食失调和社会生活五个方面; 并且青少年消极身体意象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BMI)、社会文化因素(父母、同伴和大众媒体)和心理因素(人格因素、认知方式)。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视角完善青少年身体意象发展的理论模型; (2) 考察社交媒体等新兴因素的作用; (3) 阐明青少年在加工身体相关信息时的认知特点; (4) 推进中国青少年消极身体意象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察高、低水平汉英二语者阅读难易英语句子的知觉广度,本研究发现二语水平和句子难度调节汉英二语者的英语阅读速度,但不影响其阅读知觉广度,均表现为注视词左侧1个词至右侧1个词。该结果表明汉英二语者采用相对固定的注意分配策略来阅读英语,与中央凹加工负荷假说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