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3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保护性价值观是一种拒绝与其他任何价值相互交易, 尤其拒绝与经济价值进行交易的观念。近些年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表明, 人们之所以可以为了坚守保护性价值观, 表现出“舍生取义”的行为(如对抗利益诱惑甚至放弃生命), 一方面在于保护性价值观是以一种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方式进行表征和建构的, 这使得人们较少进行利弊权衡; 另一方面, 由于保护性价值观与自我和道德认同过程紧密相关, 使得其被主观赋予了最高价值。未来研究中, 可以在借鉴保护性价值观的研究范式基础上, 开展对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实证研究探讨, 关注其文化差异问题, 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干预和正确引导的应用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不显著结果(如, 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 且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 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 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 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 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 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 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 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 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2%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 72%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错误), 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更高, 且对不显著结果解读错误的比例更低。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 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双眼瞳距使得空间某物体在左右眼视网膜的成像存在微小位置差异, 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binocular disparity), 是立体视知觉的重要信息来源。对双眼视差的心理物理学研究始于18世纪初, 迄今已有接近两百年的历史。近年来, 双眼视差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用电生理、脑成像技术考察双眼视差在视觉背、腹侧通路的模块化表征, 其脑区表征反映出视觉系统的层级式、平行式加工规律。其二是应用知觉学习范式研究双眼视差的可塑性。未来研究应综合脑成像和神经调控技术考察双眼视差的神经机制及其学习效应, 包括双眼视差与多种深度线索间的信息整合和交互作用。应用方向上, 可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训练范式, 实现立体视力的康复和增强。  相似文献   
14.
李玲玲  黄桂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8):1484-1496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 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 (1)在研究主题上, 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 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 (3)在理论机制上, 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 (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 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 (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 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 (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日本神道教的宗教动员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以神道教为国教,发动佛教及其他宗教实施宗教动员。1.神道教的宗教动员思想神道教主张“神国日本”在世界上的绝对优越性,具有领导全世界的责任和神圣使命感。天皇是创造日本国的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孙,具有神权,是日本唯一正统的统治者,国民必须对天皇绝对崇敬和绝对服从。而且臣民必须“忠于天皇”、“敬神崇祖”、“灭私奉公”,甚至要求“一旦如有缓急,当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即要求一旦遇有战争等非常事态,要为天皇制国家卖命。而以天皇名义发动的战争则是“圣战”,…  相似文献   
16.
王丽君  索涛  赵国祥 《心理学报》2020,52(10):1189-1198
现有研究一致认为意识到错误可引起错误后调整, 但是未意识到错误能否促使个体进行错误后调整尚存争议。本实验采用基于go/no-go范式的错误意识任务考察上述问题, 并根据被试对自己按键反应正误主观报告将no-go错误反应分为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行为结果发现, 意识到错误和未意识到错误后正确率均显著高于正确击中试次(正确go试次)后正确率; 但是, 意识到错误后试次反应时显著快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 未意识到错误后反应时显著慢于正确击中后反应时。该结果表明两类错误均优化了错误后行为表现, 但是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加快, 未意识到错误后被试调整速度减慢。进而, 时频分析发现意识到错误相较于未意识到错误诱发显著更强的alpha波能量。并且, 前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前已诱发alpha波, 后者在错误意识主观报告反应后诱发alpha波。该结果表明意识到错误一直处于持续的注意监控中, 而未意识到错误是任务引起的暂时注意控制。因此, 本实验说明错误意识影响错误后调整, 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主动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而未意识到错误可能采用类似反应性控制的策略调节错误后行为。  相似文献   
17.
消极身体意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了解消极身体意象对青少年的危害以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于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消极身体意象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自我概念、情绪体验、体重控制策略、饮食失调和社会生活五个方面; 并且青少年消极身体意象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BMI)、社会文化因素(父母、同伴和大众媒体)和心理因素(人格因素、认知方式)。未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视角完善青少年身体意象发展的理论模型; (2) 考察社交媒体等新兴因素的作用; (3) 阐明青少年在加工身体相关信息时的认知特点; (4) 推进中国青少年消极身体意象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杨洁  张露  黄勇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4):523-534
互联网企业通过营造快乐愉悦的玩兴氛围, 推动员工持续创新, 以期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 现有玩兴氛围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理论分析为主, 缺乏实证研究, 进展相对缓慢。在回顾组织管理领域玩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一基于组织氛围理论和玩兴活动特征, 开发中国情境下互联网企业的团队玩兴氛围量表。研究二立足于团队层次, 依据资源保存理论重点探讨了玩兴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跨层次作用机制。研究三从创造力成分模型出发, 引入个体思维方式和多重认同, 探讨激发员工创新行为的边界条件。研究结果发展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团队玩兴氛围的概念, 促进了玩兴氛围理论的发展, 为互联网类企业营造玩兴氛围以激发创新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品牌名称是重要的品牌资产, 在传递品牌价值、构建品牌形象和凸显品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以往研究发现, 品牌名称的语义特征和语音特征(元音、辅音)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产生影响, 但少有研究考察叠音这种语音结构特征的作用。从婴儿图式的角度, 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 并检验其作用机制和边界。具体内容包括:(1)考察叠音品牌名称对消费者品牌知觉(物理特征知觉、心理特征知觉)及其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2)检验内部语音特征和外部线索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与消费者知觉之间的调节作用。(3)检验产品类型特征和消费者特征在叠音品牌名称和消费者态度之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量从“能力”角度来探讨个体早期数学发展的研究仅专注于儿童早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忽略了可能与儿童早期数学能力相关的方面。近年来, 数学认知发展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自发数量聚焦(Spontaneous focusing on numerosity, SFON), 即个体对环境中数量相关信息自发注意的认知倾向。SFON被视为其他数学聚焦倾向概念的基础, 但与自发数字聚焦(SAN)、自发阿拉伯数字聚焦(SFONS)和自发数量关系聚焦(SFOR)之间的联系仍需进一步明晰。作为数学表现的领域特异预测因子, 个体SFON的发展轨迹和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所在。未来可从数学动机、数学焦虑等角度进一步探讨SFON的作用机制, 改良与创新SFON测量工具, 同时需深入推进家庭和学校场合的SFON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