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3篇 |
免费 | 255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90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58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44篇 |
2011年 | 45篇 |
2010年 | 58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56篇 |
2007年 | 50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Young‐Hoon Kim Chi‐Yue Chiu Sinhae Cho Evelyn W. M. Au Sunyoung Nicole Kwak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4,17(1):44-51
Past research shows that European Americans tend to take a first‐person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elf and are unlikely to align the inside look with the outside gaze, whereas Asians tend to take a third‐person perspective and are likely to shift their inside look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outsize gaze. In three experiments, we compared Asians and European Americans' self‐perceptions when the presence of their par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self‐perception was primed or otherwise. Without the priming, both European Americans and Asians viewed themselves more positively from their own perspective than from their parents' perspective. With the priming, only Asians lowered the positivity of their self‐perceptions to match the perceived positivity of the self in the parents' perspectiv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sians do not have a static, passive tendency to assimilate their self‐views into the perceived external assessments of the self. Rather, their self‐views are fluid and flexible. 相似文献
62.
为全面了解全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现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来自全国48所高等院校的18 326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得出学生对本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自身学习效果和校园医学人文氛围整体状况较为满意。但也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实践教学平台等问题。由此得出结论: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需要明确,医学人文课程体系需要完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方式需要优化,医学人文教育评价需要多元化,医学人文教师队伍需要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平台需要巩固拓展。
相似文献63.
通过梳理20世纪初期美国护士助产士出现的历史过程,分析其出现的推动因素。母婴高死亡率问题引发了产科医生与护士对于分娩的不同理解,并且分别在医院与家庭中开展助产实践。护士助产士融合了护理与助产实践,并与医生建立合作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护士助产士良好地平衡了医生与护士之间的观念分歧,并且推动了护理专业范围的拓展。护士助产士的出现带来了对分娩观念的理性思辨,护士助产士的实践模式为未来中国发展助产士、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4.
资源保存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COR)是组织行为学研究近30年中被引最高的理论之一。COR的提出源自Hobfoll对临床应激障碍的观察与思考,历经了多次修订后该理论逐步由一个压力–反应模型发展成了一个以个体资源存量及其动态变化解释行为动因的动机理论,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广泛外延的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是资源保存理论标志性文献的施引文献的核心来源。大量组织行为学研究对COR中的资源损失漩涡、获得螺旋等核心过程进行了实证检验,涉及广泛的研究议题,使COR成为了理解员工心理与行为动因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COR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中有来自认知评价理论、适应理论的观点挑战,也有其作为一个\"跨界理论\"带来的挑战。组织行为学研究在应用COR时应充分尊重其理论要义,避免削足适履。 相似文献
65.
大众与个人的审美品位分别代表了审美活动在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大众品位和个人品位相结合的新趋势正在挑战传统的\"普遍性\"审美法则,并日益凸显审美反应的个体差异。存在诸多因素可以调节大众和个人审美品位的相对比例,包括刺激类型、专业性、文化背景、先前经验和年龄等。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的神经机制中,奖赏系统和默认模式网络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审美品位与审美加工模型的理论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和验证。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在拓展审美对象领域、完善大众与个人审美品位与不同审美加工阶段的对应关系等方向上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66.
伪忽视是指个体存在的轻微偏左的不对称空间注意,而视觉空间伪忽视和表征伪忽视是其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研究初期,研究者认为两种伪忽视基于相同的注意定向左偏机制,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们存在神经机制的差异。本文主要从两种伪忽视神经机制的异同出发,梳理近期研究结果,以期增进对伪忽视的理解。未来研究可以从认知时间进程角度或设计更为完善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这两种伪忽视神经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67.
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回顾中医高等教育自1956年起的课程设置情况,全面梳理了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必修课程设置情况,分为艰难开拓、全面发展、医教协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对2012年以后设置的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和九年制必修课程设置情况也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发现,随着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必修课学时数逐渐减少,兼顾学生个性需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中医类课程学时数相对减少,但仍占主要课程类别;课程体系建设重点由关注课程学时数量转向关注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68.
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责任归因对事件原因和责任归属进行推断是民众心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民众心理需要来看,突发事件带来的不确定感驱使个体寻找事件的解释来实现认知闭合,控制感的不足则会让个体更加强调外部世界的秩序性,这两种需要也是事件中阴谋论传播和替罪羊效应的心理基础。相应地,在事件中负有责任的组织主体,也应当基于民众的心理需要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来重塑组织形象和民众的信任,避免责任规避带来的负面效应。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从心理学视角补充整合性的实证证据,对突发事件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关注责任归因与其他社会心理学变量之间的联系,以及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的有效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9.
以146名小学一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历时2年的3次追踪测试, 考察小学生从一到三年级的语素意识、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之间发展关系的变化。在控制了语音意识、快速命名、正字法意识、一般认知能力和自回归效应后, 结果发现:(1)一年级时的汉字识别显著预测二年级的同音语素意识和同形语素意识; (2)一年级时的词汇知识显著预测二年级的复合语素意识和汉字识别; (3)二年级时的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对三年级的同音语素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和复合语素意识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4)二年级时的同形语素意识对三年级的词汇知识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 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对语素意识具有预测作用; 三种语素意识对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的预测作用中, 只有同形语素意识能够显著预测词汇知识; 三种语素意识、汉字识别和词汇知识的发展关系存在变化且具有阶段性特点。 相似文献
70.
教育心理学中的分段原则认为,将视频学习材料分割成几个小片段进行学习的效果更好。以往关于分段的研究通过两个角度的操纵考察了分段在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交互性角度,学习者自己控制的分段及系统分段;另一方面是结构性角度,分段是在任意时间点划分和有意义时间点上划分。通过对以往研究结果的整理发现,大部分研究证明分段学习相较于连续学习的成绩更好,并且能降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难度, 提高积极的情感状态,但是对心理努力的影响比较微弱。研究者们从事件分割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视角对分段的效果做出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继续关注分段的边界条件、拓宽研究的范围、探究分段的认知神经基础等不断完善分段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