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6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85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91.
引入利己及利他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医护人员无法脱离理性人的属性.为缓减这一属性与医学人文的要求之间的冲突,建议将制度化作为医学人文重建的现实路径,建立一套医学人文的行为规范及考核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人文教育、为员工提供组织支持,并建立一套医患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92.
人们在特定条件下通常难以探测到事物的变化,这种现象发生在视、听、触感觉通道分别称为变化盲视、变话盲听和变化盲触。文章主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变化盲视及视觉表征理论、变化盲听及听觉信息加工机制、变化盲触及体表空间表征、多通道变化盲及空间注意和空间表征跨通道一致性本质。此外,文章还对多通道变化盲的理论深度和拓展方向及相关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93.
已有动物和人类研究均表明, 通过记忆的再巩固更新机制能有效削弱新形成的条件性恐惧记忆(1天), 并且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然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往往在形成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治疗, 且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一次习得对多个线索的恐惧。因此找到针对多线索创伤记忆的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未有人研究远期恐惧记忆的再巩固更新机制是否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为探究远期恐惧记忆(>7天)的再巩固更新机制是否同样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 以皮肤电作为恐惧反应指标, 多个线索作为条件刺激进行恐惧习得, 习得14天后给被试单独呈现一个线索进行恐惧记忆提取, 10分钟后进行消退训练, 24小时后对不同线索进行自发恢复测试。结果显示:未提取线索的自发恢复程度显著高于提取线索。说明远期记忆(14天)的再巩固更新机制同样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 并确认了提取消退作为一种行为手段对远期恐惧记忆再巩固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对临床干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4.
论道德意识的认知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意识 ,其认知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人道为本 ,自觉觉他 ;二是“是”“应”同辙 ,智仁并举 ;三是情理交融 ,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495.
大学生人格与网络行为: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线调查和纸笔测查两种方式分别对208名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网络道德行为和社会交往特点等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大学生上网的行为特点和网络行为的心理机制,检验了有关大学生在线行为的理论模式.结果发现:(1)网络交往行为中性别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男性比女性对网络交往更积极和主动,也给予更正性的评价;(2)根据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和心理机制,验证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  相似文献   
496.
通过分析与“非典”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来理解其深刻而广泛的哲学内涵,它包括探索、求实、怀疑、合作、创新等精神,以及科学精神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从而动员在全社会提倡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497.
佛教果报理论与伦理观念的总原则是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而《聊斋志异》叙述得最多的就是善恶之业 ,果报不爽 ,在劫难逃的故事。概言之 ,作者不仅借助佛教善恶报应的因果理论来宣说一定的纲常伦理观念 ,而且也借助佛教的因果规律来展开情节 ,塑造人物 ,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 ,使之更合乎情理。从而使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故事 ,更加明确遵守纲常伦理的重要性 ,增强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自觉修善积德 ,防恶止非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 ,也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98.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指以增加其他个体的福利为最终目标的行为, 它既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 是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已有研究证明, 安全依恋风格和安全依恋启动对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根据依恋理论和相关文献可以推测, 情绪调节和认知图式可能是安全依恋影响个体共情和利他行为的两种心理机制。未来可以探讨利他行为实施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远近及双方依恋风格匹配程度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验证安全依恋影响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 探讨利他行为对安全依恋的反向促进作用以及开发通过安全依恋培养个体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499.
MBTI人格类型量表:新近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雪英  胡湜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700-1708
MBTI是Katherine Briggs与Isabel Myers共同研制出的一种人格类型评估工具.近些年来,伴随其理论的演进,MBTI量表本身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通过系统梳理MBTI的发展历程并总结相关应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发现:该量表的内在发展脉络是“从类型间差异评估,到类型内差异评估,直至个体差异评估”.而未来研究应注重:调查我国职业基础人群MBTI人格类型,建立数据库;深化MBTI量表研究;开展MBTI跟踪研究及跨文化研究;深入并拓展MBTI人格类型的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00.
胡路明  苏晶  魏柳青  张学民 《心理学报》2018,50(11):1235-1248
本研究旨在探讨运动信息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 具体为考察多目标追踪中是否存在基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 以及不同类型表面特征(颜色和形状)对这一效应的影响。实验1发现多目标追踪中存在基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 并且这一分组效应是自动化的。实验2和实验3分别在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组合条件下考察了基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的稳定性, 结果都表明不同表面特征的组合不会干扰基于运动信息的分组效应的形成, 但其效应量都因表面特征的出现而缩减。整体而言, 多目标追踪中存在基于运动信息的自动化分组效应, 并且这一效应是格式塔法则中共同命运律的具体表现, 能稳定存在于不同表面特征组合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