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2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61篇
  95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2篇
  1969年   4篇
  1968年   2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邓昕才  何山  吕萍  周星  叶一娇  孟洪林  孔雨柔 《心理学报》2021,53(10):1146-1160
以往研究证实了职场排斥会对员工组织内诸多方面产生危害, 然而关于职场排斥向组织外部特别是家庭领域的溢出效应还知之甚少。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探讨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溢出效应和具体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1)职场排斥对员工家庭贬损有显著正向作用, 对家庭满意度有显著负向作用; (2)工作压力中介了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关系; (3)员工归属需求调节了职场排斥对工作压力的影响, 同时调节了工作压力在职场排斥与家庭贬损、家庭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 (4)员工工作家庭区隔偏好调节了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作用, 并且调节了职场排斥通过工作压力对家庭贬损和家庭满意度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2.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最近复兴的非侵入性无创脑刺激方法, 具有轻便、廉价、较为安全的特点。经颅直流电刺激能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相比传统脑成像方法具有优势, 在工作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上已有应用, 可与传统认知训练相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虽然不能进行精确定位, 但是能够基于脑区影响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治疗手段, 对健康人可以作为神经训练的方法, 在心理学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33.
元认知通常指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主观判断, 自信心作为其指标之一, 对个体认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自信心指标在联合研究过程中常见的任务类型涉及基础和高级心理加工过程, 此外, 自信心对联合决策的预测逐渐向基于计算模型的探索性参数变化。最后, 自信心的神经生理研究发现了前额叶皮层及其相关脑区和后顶叶皮层的重要性。今后应注重探索可能的预测参数和模型, 优化自信心对联合决策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4.
赵益  何东军 《心理科学》2021,(3):530-536
为了研究眼跳的双相调节理论是否适用于人类的视觉系统,本研究测量了人类被试对分别呈现在三种眼跳时间段(基线、眼跳抑制和眼跳增强)内的光栅的朝向辨别准确率。研究发现:相对于光栅呈现在基线时间段内,被试对呈现在抑制(或增强)时间段内的光栅的朝向辨别准确率显著地更低(或更高)(实验1);另外,只有使用低或中等空间频率光栅作为测试刺激时,才有这种双相调节作用(实验2)。这些结果表明:人类的视觉系统在眼跳过程中存在双相调节机制,并且这种双相调节机制具有刺激选择性。  相似文献   
35.
36.
There is a high prevalence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mong adolescents in detention facilities. The need for a simple, effective screening tool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achusetts Youth Screening Instrument (MAYSI) and its successor, the MAYSI-2.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MAYSI-2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704 youths evaluated at intake to detention facilities. In addition to factor structure, the study evaluated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external validity. Results were generally encouraging in terms of the use of MAYSI-2 in detention faciliti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7.
论非正常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正常死亡”概念带模糊性、悖论性、封闭性和诡辩性,并不科学。现实的死亡率千差万别。中国内地自杀死亡率16.78/10万,事故死亡率57.91/10万,他杀死亡率2.33/10万,自然死亡率535.9/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612/10万。一切原因死亡率较港澳高,自杀与事故死亡率较港澳低。澳门的一切原因死亡率特低(165.0/10万),自杀死亡率特高(40.9/10万)。  相似文献   
38.
39.
40.
Social psychologists have studie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persuasion, conformity, and other forms of social influence, but they have rarely modeled the ways influence processes play out when multiple sources and multiple targets of influence interact over time. However, workers in other fields from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to cognitive science and physics have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influence and have developed models of influence flow in populations and groups-generally without relying on detailed social psychological findings. This article reviews models of social influence from a number of fields, categorizing them using four conceptual dimensions to delineate the universe of possible models. The goal is to encourag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to build models that incorporate the detailed, microlevel understanding of influence processes derived from focused laboratory studies but contextualized in ways that recognize how multidirectional, dynamic influences are situated in people's social networks and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