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当前卫生高职医学人文教育不同程度存在教育理念失衡、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失效等问题,医学人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在树立人文教育核心价值观、优化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渠道、推进医学人文教育全程化等方面努力,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增强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2.
为了分析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满意度以及人格特质方面与健康人群的异同,选取天津市某综合医院高血压患者12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人群13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神经质和掩饰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的神经质倾向与生活满意度A和B呈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低分组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53.
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对肿瘤微环境的认识的加深及治疗思路的改变,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将会日趋成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如何平衡调节性T细胞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也将会对我们提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4.
程瑞  卢克龙  郝宁 《心理学报》2021,53(8):847-860
以两个实验考察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并探究调节愤怒情绪对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效应。实验1比较愤怒、悲伤、中性情绪下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差异, 发现愤怒情绪下个体生成更多、更新颖的恶意观点,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实验2探究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如何影响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 发现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比无策略的控制组水平更低,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愤怒情绪通过提升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进而促进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 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可作为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我国的冠心病介入治疗迅速发展,但有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本文讨论了我国目前冠脉介入治疗存在的问题;如何正确选择冠心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搭桥和药物治疗;重视冠脉介入手术病人的综合治疗等问题。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107名幼儿及其母亲历时5年的5次追踪测量, 考察了儿童早期(9~38个月)母亲生活压力对5岁时儿童行为问题的预测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 在儿童早期, 母亲生活压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引起母亲生活压力的主要生活事件排序有所变化; 儿童早期母亲生活压力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作用机制有两种方式:一方面表现为母亲生活压力对儿童5岁时的情绪症状和品行问题的直接效应; 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减少母亲积极养育行为进一步影响儿童情绪症状和同伴问题的间接效应; 此外, 儿童早期母亲生活压力还通过积极养育和儿童努力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儿童过度活跃和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结论:母亲生活压力对儿童行为问题具有预测效应, 这种效应的机制包括母亲生活压力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积极养育、努力控制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57.
研究以独裁者博弈任务为载体,考查了小学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来源的正向反馈信息对于儿童分享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随机选取了小学二、四、六年级的学生共386名,每个年级的三个实验组在自然分享条件后分别接受来自权威、同伴和自我的正向反馈信息,继而完成后续任务。结果表明:(1)在自然分享情况下,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随着年级升高,儿童从倾向于利己分享逐渐转为以平分为主;(2)来自同伴和权威的正向反馈可以提高二、四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自我评价的正向反馈明显提高四、六年级儿童的分享数量。结论:小学儿童的分享数量和进行平分的人数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来自同伴、权威和自我的正向反馈分别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分享行为促进。  相似文献   
58.
刘长江  郝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9):1475-1484
社会困境是指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这样的情境。社会困境研究的推进要求一个新的框架来理解已有理论, 这一框架将这些理论区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实验研究依据这些不同层面的理论, 以实验游戏为工具来探讨人们在面临社会困境时做出选择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从而对社会困境问题发展出相应的问题解决路径。理论的发展、实验任务本身的改进以及研究的外在效度预示了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社会困境问题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9.
以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性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的开放性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的(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的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创造性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的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的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与经验开放性、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性、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这表明,社会创造性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相似文献   
60.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率(UACR)的主要影响因素。89例T2DM患者实施血糖、血脂、血压强化控制,随诊1年并检测相关指标变化,统计学分析显示强化治疗后UACR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的变化值是影响UACR变化的主要因素。强化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尤其是严格控制糖化血红蛋白及收缩压,能减低糖尿病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