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89篇
  33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关于重要性的隐喻存在于多种文化之中。近年来的实证研究表明, 重要性的隐喻建立在重量的身体体验之上。重量的身体经验会影响对目标对象重要性的评估, 重要性的概念表征也会影响身体的重量感知。重量的身体体验与重要性的概念可能存在着共同的神经基础, 并构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具身视角下的概念表征理论和隐喻理论为解释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重量隐喻涉及的范围, 以及重量隐喻形成的语言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2.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从时间知觉和动机的角度推论老年人的情绪加工有积极效应; 即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更偏向于加工积极刺激而回避消极刺激。但是, 关于积极效应的实证研究有诸多不一致之处。分析近年相关研究的设计细节, 验证积极效应的研究多采用年轻和老年两个年龄组的对照, 而采用3个以上年龄组被试的研究结果不一致; 积极效应在东方文化下的应用研究结论也不一致; 多样化的情绪刺激、情绪分类和刺激呈现方式是各研究结论差异的重要原因, 而且积极效应研究应区分“情绪偏向”和“情绪效应”两种年龄组评价方式。因此, 今后研究需要尽可能地扩大年龄范围以确认积极效应出现时间、加强跨文化、跨地区比较以验证积极效应的普适性, 并提高研究中所用刺激材料的生态效度, 深入探索积极效应的普遍性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73.
人类自我概念的心理表征在心理学和哲学有深入的研究,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东西方文化自我概念的结构差异。近年来神经科学借助脑功能成像开始研究自我相关信息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 并探讨是否存在文化特异的自我概念的认知神经表征。跨文化神经成像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知觉水平和人格特征表征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 本文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跨文化和文化启动神经成像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概念表征文化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这些研究推动了文化神经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4.
陈升 《道德与文明》2005,3(4):17-22
邓小平同志的价值观是追求人民、国家、民族之利的革命功利主义。这一价值包含在他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之中,存在于他对于事物的评价中,存在于决策过程中。循利求理、循利识理,是邓小平价值思维的重要原则和独特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175.
企业伦理的观念让企业重新思考其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关系。企业伦理的建设要求制定一套具体的行为规范作为企业遵行的标准 ,从而促成了企业伦理规范的产生。企业伦理规范的建立是一项依据企业伦理价值四原理的系统工程 ,其内容可以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规范指示程度和指示类型等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76.
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病人提供最好的诊疗服务.卫生工作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我国的许多疾病发病率仍比较高,每天到医院来就诊的病人以百万计.他们遭受病痛的折磨,抱着极大的希望来到医院,期盼医生、护士为他们解除病痛.因此,作为一名医务人员,责无旁贷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最好的诊疗服务.  相似文献   
177.
群体多样性研究的理论述评——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体多样性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群体多样性对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的影响机制仍然存在大量不甚明了的地方。本文首先回顾群体多样性近期的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多样性研究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证结论, 强调对最佳设计的理解和引入情境因素的考察。本文最后将讨论多样性研究和群体断层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 并就多样性研究成果对管理实践的启示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78.
黄四林  韩明跃  张梅 《心理学报》2016,48(5):578-587
为揭示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其机制, 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与因果关系, 以及共情的中介效应。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这三者的关系, 结果发现, 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并且共情在二者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研究2采用实验法操纵了人际关系效用, 结果显示, 高效用组的社会责任感显著高于低效用组和控制组, 并且低效用组显著低于控制组。这表明人际关系效用对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影响。研究3进一步操纵了人际关系的亲密度, 结果发现, 亲密度对效用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在低亲密度条件下, 高效用组的社会责任感明显高于低效用组, 但是在高亲密度条件下, 社会责任感均维持较高水平。因此, 人际关系对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9.
自恋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核心特征是具有夸张和膨胀的自我观点。当前研究将自恋型人格与不同的自我特征相联系, 这些特征包括了夸张性、崇拜的需要、自我中心和高自尊、情感共情缺乏和述情障碍, 研究表明自恋的夸张性和崇拜需要源自扭曲的自我观点和自我提升。当前研究发现额中回、内侧前额叶皮层、眶额叶皮层、揳前叶和前脑岛与自我提升和自我评估有关。前脑岛、右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右侧后扣带回皮层与共情缺失有关。未来研究应注重将遗传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脑成像等技术的结合, 构建自恋型人格形成的神经生理模型。  相似文献   
180.
Participants often exaggerate the perceived angular separation between two simultaneously presented motion stimuli,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motion repulsion. The overestimation helps participants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two superimposed motion directions, yet it causes the impairment of direction perception. Since direction perception can be refined through perceptual training, we here 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training of a direction discrimination task changes the amount of motion repulsion. Our results showed a direction-specific learning effect,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a reduced amount of motion repulsion both for the trained and the untrained directions. The reduction of the motion repulsion disappeared when the participants were trained on a luminance discrimination task (control experiment 1) or a speed discrimination task (control experiment 2), ruling out any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adaptation or training-induced attentional bias. Furthermore, training with a direction discrimination task along a direction 150° away from both directions in the transparent stimulus (control experiment 3) also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amount of motion repulsion, ruling out the contribution of task learning. The changed motion repulsion observed in the main experimen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 recurrent model of perceptual learning. Therefore,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training in direction discrimination can benefit the precise direction perception of the transparent stimulus and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the recurrent model of perceptual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