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4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88篇
  2011年   453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11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233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5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2篇
  1969年   12篇
  1965年   15篇
  1964年   13篇
  1959年   27篇
  1958年   66篇
  1957年   68篇
  1956年   51篇
  1955年   43篇
  1954年   62篇
  1953年   50篇
  1952年   56篇
  1951年   40篇
  1950年   43篇
  1949年   19篇
  1948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根据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长期以来就在着手编写《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大纲》。负责编写这本《大纲》以及领导这个编写集体的有一个委员会,其成员有:柏林的克莱因教授,耶拿的门德教授,柏林的莱因哈特博士,莱比锡的赛伊德尔博士,柏林的叔巴特博士、斯梯列博士和乌尔利希博士。领导这个委员会的是门德教授和乌尔利希博士,编写委员会秘书处的秘书是柏林的考夫霍尔特。编写委员会下面共有五个编写组,这五个组是适应这本大纲的五个时期而成立的。这五个组  相似文献   
32.
赫拍特·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逻辑实证主义这一流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但是,他却宣称:他自己一直是一个实在主义者,他一直在一些问题上同该派的其他成员有“分歧”。在这篇文章中,费格尔从实在主义的观点讨论了下面几个维也纳学派的问题: (1)他认为,维也纳学派除了承认认识的意义之外,还承认了感情的意义。维也纳学派所强调的,只是不要把认识的意义同感情的意义混同起来,也不要把形式的逻辑的意义同事实的意义混同起来。 (2)他认为,把命题的意义限制在命题的证实性上是错误的。按照维也纳学派的说法,全称命题是不能完全证实的,而特称命题是不能完全否证的,那么,既包含全称量词又包含存在量词的命题就是既不能完全证实的又不能完全否证的,因而就是无意义的。但是,既包括全称量词又包含存在量词的命题在科学中却是很多的。还有,如果把命题的意义等同于命题的证实方法,就必须把关于过去历史的命题如“西塞罗作过公开演说”,看作关于现在或将来的命题;这是荒谬的。费格尔认为:在石里克的著作中,的确有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这样的话;但是,石里克所说的证实,既包括直接的证实,也包括不完全的证实。费格尔认为,英国的逻辑实证主义者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所提出的可证实性理论是错误的。 (3)维也纳学派接受了巴克莱、休谟的传统,把一切存在都限制在直接的经验。费格尔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认为,这就不能承认事物的独立存在和旁人的存在,这就要走到唯我论。他认为,关于事物与旁人的存在的命题,是可以通过类似推理得到的,是几率性的真命题。 (4)他认为,维也纳的哲学家三十五年来已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观点,有些人现在已经接受了实在主义的观点。费格尔在批评维也纳学派的同时,却也提出了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例如,他甚至认为,彻头彻尾的宗教上关于神的论断也是有事实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33.
存在主义在美国没有真正生根。它赢得了一些热情的门徒,但是它没有产生一个像海德格尔、萨特尔或马赛尔那样有权威的哲学家。有人认为存在主义已经说完它要说的一切了。无论如何,美国的贡献的重要性是值得怀疑的。但是,人们也曾多次尝试对这个运动作一次总的考察,并试图估计它的力量、它的弱点和它的价值。此  相似文献   
34.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关系的所有不同形态在实践中差不多总是表现为物的关系。生产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物发生联系。人生活和活动在物质世界中,与他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种同他人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生产产品,而另一些人则消费产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某一个人生产的产品被另一个人用于生产或者个人的消费的情况,正在越来越普遍。反之,每一个人消费的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一个人生产的物被另一个人所消费。物不仅应该通过生产过程,而且在进入消费之前还要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程。因此,在生产  相似文献   
35.
我与我的朋友Z.皮利辛在饭后曾进行过一场辩论。它涉及皮利辛(Pylyshn)所提出的下述论断:“如果没有一个关于心理表征的内容同一性的精确规定的概念,那么认知心理学就是不可能的。”后来我想到,拒绝这一论断的理由直接与D.戴维森对于意义理论和心智哲学的众所周知的影响有联系,因而在皮利辛的允许和宽恕(但愿如此)下,我便决定在本文中主要阐述我反对他的论点的理由。  相似文献   
36.
1982年12月,美国哲学学会在东部分会年会上就我的著作《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Truth,and History》)举行了一次专题讨论会。H.菲尔德和G.哈曼所写的评论文章已在1982年10月号的《哲学杂志》上发表,而其中只有我所作答复的一个简短摘要。下面是我的整个答复,以前从未全文发表过。  相似文献   
37.
在今天这个已变得如此狭小的世界上,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尤其是核灾难对人类的威胁,要求在各民族之间建立起一种理性的共存格局。从现实主义角度来看,用理性来协调人们的行为举止,不是由于其自身,而是由于明显的物质方面的生存危机,今天具有前所未见的发展机遇。最迟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开始,科学已经被看作是最佳的理性  相似文献   
38.
《哲学问题》1992年第2期上刊登了C.и.雅科夫连柯一篇内容丰富的文章《论自然界中的组织作用和破坏(随机的)作用,该期还登载了B.и.阿尔申诺夫和я.и.斯维尔斯基的文章《从涵义的读出到涵义的产生》。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后一篇文章大概是前一篇文章的评论。但我以为,这篇文章并没有起到多大的评论作用,因为这篇论涵义的有趣  相似文献   
39.
In a discrete-trial conditional discrimination procedure, 4 pigeons obtained food reinforcers by pecking a key with a short latency on trials signaled by one stimulus and by pecking the same key with a long latency on trials signaled by a second stimulus. The phys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imuli and the temporal separation between the latency values required for reinforcement were varied factorially over four sets of conditions, and the ratio of reinforcer rates for short and long latencies was varied within each set of conditions. Stimulus discrimination varied directly with both stimulus and response differences and was unaffected by the reinforcer ratio. Sensitivity to reinforcement, estimated by generalized-matching-law fits to the data within each set of conditions, varied directly with the response difference but inversely with the stimulus difference arranged between sets of conditions. Because variations in stimulus differences, response differences, and reinforcer differences did not have equivalent effects, these findings questi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f the three terms of the discriminated operant: antecedent stimuli, behavior, and consequences.  相似文献   
40.
环境伦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论面对“环境危机”,环境哲学家们有一种相当普遍的共识,即应该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考察环境问题。他们一致认为,环境问题是重要的,但它在过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样,他们也一致认为,在我们处理环境问题时,伦理学应起到更大的作用。然而,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即环境伦理学是由什么组成的,怎样才能实现它,在什么程度上实现它是理想的。本文考察当个环境伦理学的关键问题。价值观和对环境及为环境所采取的行动深深地被我们对环境的观察与理解影响着。因此,本文一开始叙述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在环境问题上,科学对环境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