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85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86篇
  2012年   1358篇
  2011年   1568篇
  2010年   333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192篇
  2007年   1182篇
  2006年   1134篇
  2005年   885篇
  2004年   818篇
  2003年   810篇
  2002年   688篇
  2001年   466篇
  2000年   536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73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55篇
  1985年   72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43篇
  1981年   48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39篇
  1965年   35篇
  1964年   26篇
  1963年   32篇
  1959年   41篇
  1958年   129篇
  1957年   128篇
  1956年   114篇
  1955年   92篇
  1954年   99篇
  1953年   82篇
  1952年   83篇
  1951年   75篇
  1950年   64篇
  1949年   52篇
  1948年   4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六十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一场意识形态的运动,七十年代正式形成,此后不断扩大。这场运动基本上是以对马克思的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理解为基础,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对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所作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解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2.
鲍波尔(Koal Popper)系奥地利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家。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在那里,他研读数学、物理和哲学。尽管他不是逻辑实证主义维也纳学派的成员,而且在许多地方同他们还有着严重的分歧,但是他的哲学志趣却和该学派的主张还是颇为投合的。他同它的一些成员也有着密切的交往,对卡尔纳普的影响尤其明显。他的第一部成名著作《研究的逻辑》出版于1935年,当时就是列为维也纳学派的科学世界观丛书而问世的。1937年,鲍波尔赴新西兰坎特堡大学执教;1945年去伦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工作。自1949年他一直是该学院的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教授。1964年封为爵士。他  相似文献   
153.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的时代是各种人道主义相互对垒的时代。打着人道主义招牌的派别不仅多如牛毛,而且竞争激烈,甚至相互论战。在我们的时代,由于个人的生活问题占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政治斗争往往表现为指责对方不讲人道主义或者反对人道主义。但这种指责丝毫不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也不能避免自己被别人指责为不讲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之所以大受欢迎以及它的种种派别之争无非说明了以下的事实:今天,人的生活遭受到空前的威胁,因此人至少需要听到一些安慰的话语,听到一些祈求人类幸福的话语。因此,谈到人和人的幸福(尤其在宣传中),任  相似文献   
154.
词典是知识的宝库。衡量词典的好坏,要看它是否完全反映了研究工作业已达到的水平。因为词典通常有很大的实用范围,所以就迫切需要对它现有的内容作出评价和分析。哲学以及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的、研究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道德行为和相应的道德观念的伦理学,乃是阶级利益在理论上的表现。可是,伦理学词典的编辑者却否定了这个观点。他们忠实于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传统。编者O.霍弗是威尔茨堡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对伦理学问题之所以越来越感兴趣,是因为他想把他的伦理学词典变成为“一个传播知识、同时作出评论的‘建议者”’(第6页)。他认为,当前人们之所以急剧地转向于对个人、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伦理学问题的讨论,是有各种各样原因的。他认为这些  相似文献   
155.
对平常人来说,“伦理学”一词意味着是由一特殊集团或共同体所制定的一套约束其行为的标准——在追求他们的目的时,区别什么是合法的与不合法的,或者什么是可以或不可以被人接受的。因此我们就有“商业伦理学”,或“医疗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人类思想或行为的某一给定的领域中存在的或应该找到的根本原則和基本  相似文献   
156.
157.
1.关于哲学的“性质、方法和概念”,在最近一百五十年的哲学史上有过许多争论。元哲学讨论占去了哲学思考和反哲学思考的一大部分时间。这有时就被解释为“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语)或一种“神经病”(赖尔语)。除了这些评价之外,这些讨论对于阐明作为活动的哲学的性质,是富有成果的和必要的。这种元哲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说明什么是哲学问题这样一个问题。哲学家们的众所周知的不一致,也扩及到这个问题上来。但不管他们采取什么理论立  相似文献   
158.
本世纪六十年代资产阶级科学哲学演变的特点是同在此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坚决分道扬镳。“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中,主要倾向是反实证主义”——西方现代逻辑学-方法论的刊物上常常这样说。对这一现象进行历史和哲学的  相似文献   
159.
一、康德的哲学体系实践理性的首要意义思考康德哲学现实意义的人,首先注意的是康德哲学的系统性。康德是一位伟大的系统学家,康德关于哲学知识结构的观念,至今仍未过时。我们在康德手稿中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话:“有些人认为,系统只与叙述有关,其实,认识和思维的客体也有系统……有些人打算构筑体系,而他们搞出来的不过是些组合物。构筑这种东西,需要的只是一种方法;系统需要方法……不掌握系统,可以获得历史知识,在一  相似文献   
160.
H.劳纳教授领导的伯尔尼方法论研究所(F.格瑞特联合会)于1980年5月1日至4日召开了一次康德哲学讨论会,有十一篇论文讨论了康德哲学的各种问题。讨论会不但表明了,对康德的解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而且也表明了,康德的学说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康德学说的兴趣已打破了语言的界限和哲学的传统。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例证就是那些试图用(内涵)逻辑的形式方法来解释康德某些著作的论文。 L W.贝克的《康德论自然界的规律性》,E.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