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6篇 |
免费 | 41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2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Julia Paola Menichetti Delor Lidia Borghi Eugenia Cao di San Marco Ivan Fossati Elena Vegn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21,56(4):498-511
A proportion of persons affected by coronavirus disease-19 (COVID-19) die and do so in extraordinary circumstances. This can make grief management extremely challenging for families. The Clinical Psychology unit of an Italian hospital offered a bereavement follow-up call to such familie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families' experiences and needs collected during these calls, and the role that the psychologists played through the call. A total of 246 families were called over 3 months. Multiple qualitative methods included: (i) written reports of the calls with relatives of patients who died at the hospital for COVID-19; (ii) qualitativ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psychologists involved in the calls; (iii) observation of psychologists' peer group discussions. A thema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Six themes emerged: without death rituals, solitary, unexpected, unfair, unsafe, coexisting with other stressors. Families' reactions were perceived by psychologists as close to a traumatic grief. Families' needs ranged from finding alternative rituals to giving meaning and expressing different emotions. The psychologists played both a social-institutional and a psychological-human role through the calls (e.g., they cured disrupted communication or validated feelings and choices). This study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of traumatic grief of families of COVID-19 victims, and provided indications for supporting them within the space of a short phone call. 相似文献
192.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主张以人为伦理本体还是强调以自然为伦理本体,都属于黑格尔所嘲笑的原子式的没有精神的思维方式.超越这种有限思维在于将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本体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生态人性的伦理本体.由于这种生态人性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一体化,人为中心即自然为中心,自然为中心即是人为中心,于是就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对立,并成为二者存在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3.
194.
利用IRT的等级模型调查了中日两组被试关于SHIBA简易人格量表中“环境敏感性”的项目功能差异(DIF)的现状。研究发现:(1)量表中DIF的项目比例大(3/4);(2)DIF与项目内容、阈值有关而与区分度大小关系不大;(3)DIF项目间的日方特征曲线较之中方有较强的整合性。该研究利用DIF研究结果对跨文化的人格比较作了新尝试。最后提出了关于深化DIF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5.
采用误导信息干扰范式,研究了事件后正确诱导与事件后误导对共同目击者的记忆准确性的影响。实验1,要求被试接受事件后诱导信息后进行线索化自由回忆,结果发现,目击者对事件后正确诱导信息项目的记忆准确性显著提高;对事件后误导信息项目的记忆准确性显著下降,产生了共同目击者误导信息效应。实验2,研究了警告对目击者记忆准确性的影响。在回忆前警告被试共同目击者提供的事件后信息不完全正确,请按照自己的记忆来完成线索化自由回忆,讨论无警告组与讨论警告组比较发现,警告并没有改变事件后误导信息效应,也没有改变目击者对正确诱导项目 相似文献
196.
197.
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的关系近年来是婚姻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承诺是保持婚姻的意愿,会导致婚姻中牺牲行为的产生。然而,承诺和牺牲对婚姻质量的影响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那么,承诺对婚姻质量影响的不一致是否是因为牺牲所起作用的不一致导致?以往研究并没有得到探讨。为此,从北京选取389对夫妻,采用夫妻独立作答的方式,对他们的婚姻承诺,牺牲行为和婚姻质量进行测查,以探讨婚姻承诺、牺牲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以及牺牲在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关系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丈夫对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的感知显著高于妻子;并且丈夫比妻子报告有更多的\"行动服务\"上的牺牲行为。(2)夫妻的婚姻承诺对自身牺牲频率和婚姻质量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妻子的婚姻承诺还对丈夫的婚姻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3)丈夫的牺牲频率在丈夫婚姻承诺对自身婚姻质量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同时,丈夫的牺牲频率也能显著预测妻子感知到的婚姻质量,而妻子的牺牲频率在本身对双方的婚姻质量均无直接或间接的预测作用。说明丈夫的牺牲行为对婚姻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8.
199.
200.
6~12岁儿童脑电α波频率分布特点与信息加工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 2 2 8名 6~ 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采用脑电波超慢涨落分析技术 (简称ET) ,重点探讨了与认知功能有关的α波 ( 8~ 13Hz)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①α波在全脑 12个脑区的比率 ,因频率成分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 ;②α波在左右对称脑区的分布比率也因频率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左右脑优势。除左前颞叶的平均频率显著大于右前颞叶外 ,其他左右脑对称区域的平均频率的差异均不显著。α波平均频率的从高到低依次为枕叶、中央区、顶叶、左前颞叶、后颞叶、额叶、右前颞叶 ;③信息加工速度与α波的关系并不明显 ,快组和慢组被试的 6种频率 ( 8~13Hz)α波的比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