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3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身体攻击行为学生自主神经活动的情绪唤醒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情绪生理学的方法,以31名具有身体攻击行为的初中工读学生和30名普通初中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身体攻击行为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基线生理唤醒和情绪生理唤醒的方面不同特点。结果发现,在生理唤醒的基线水平上,身体攻击行为学生与普通学生在指温、R-R间期、心率、指脉率方面差异显著,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的指温、心率、指脉率比普通学生低,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的R-R间期比普通学生R-R间期长。在愤怒刺激条件下,身体攻击行为学生报告的愤怒体验水平比普通学生高;愤怒诱发刺激引起身体攻击行为学生R-R间期、心率变化显著,而普通学生R-R间期、心率变化不显著。厌恶与恐惧、悲伤、愉快诱发刺激引起普通学生皮肤电变化显著,而身体攻击行为学生皮肤电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882.
浮现理论及其对第二语言获得年龄效应的新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晶晶  陈宝国 《心理科学》2007,30(2):500-503
近年来,来自认知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第二语言获的关键期假设提出了质疑。浮现理论对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效应提出了新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在第二语言获得中并不存在先天决定的关键期,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效应是由双语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的,即第一语言的防守和第二语言同第一语言间的竞争两种机制决定着第二语言的获得的程度。  相似文献   
883.
采取DRM范式,要求被试判断词表项目的字形结构或音调,从而间接学习词表,考察了关联性、不同编码方式和测验情境(测验次数、测验词颜色两个变量)对真实和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发现:(1)随着关联性的增加,未学词的错误再认率也增加,说明关联性是引发错误记忆的必要条件;(2)字形判断比字音判断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说明汉字中形—义联结可能比音—义联结更加紧密;(3)测验情境对真实和错误记忆影响并不相同,表明两者虽然同源,但具有完全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884.
大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性别差异;(2)不同人格类型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差异:多血质者主观幸福感最高,抑郁质者最低;(3)四种人格类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有随社会支持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神经质、外向性和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强的预测力;但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以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为中介。  相似文献   
885.
李琳  郭力平  杜玉虎 《心理科学》2007,30(1):185-188
选取2~5岁汉语儿童,考察其在不同情境和不同转换程度下,对形容词“大”和“小”的理解。结果显示:(1)情境类型、转换程度和年龄分别对儿童理解“大”与“小”有显著影响,但三者交互作用不明显。(2)就情境类型而言,儿童在感知情境中理解“大”与“小”较为容易;就转换程度而言,儿童在不同情境的转换条件下理解“大”与“小”最为困难;儿童对“大”和“小”理解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总体来说,情境特点对2~5岁儿童理解“大”与“小”有重要影响,对早期教育有启示。  相似文献   
886.
司继伟  孟丽丽  徐继红 《心理科学》2007,30(6):1466-1468
测量估计是算术估计的一种常见形式,被看作个体数量能力早期获得的重要渠道,也可为物理测量教学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论文简要回顾了测量估计研究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测量估计能力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个体常用的测量估计策略种类以及相关的教学训练方式,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的缺陷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87.
李超平  孟慧  时勘 《心理科学》2007,30(6):1477-1481
本研究探索了变革型领导、家长式领导、PM与领导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对288份调查数据的层次回归分析表明,与家长式领导相比,PM对员工满意度有更强的预测作用;与PM相比,变革型领导对组织承诺与领导者有效性有更强的预测作用;与家长式领导相比,变革型领导对组织承诺与领导者有效性有更强的预测作用。这表明,在中国这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变革型领导对领导有效性具有最强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888.
物理学家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可以信神,也可以不信。或者说他有信与不信任何一种宗教的自由。但作为一个科学家,无论他们是不是信奉宗教的,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是与宗教教义相悖的。"尽管近代早期的一些科学家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可以是来自于宗教,他们本人也可以是虔诚的宗教徒,可一日他们的科学发现与宗教教义相抵  相似文献   
889.
W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nested contact relations in perceiving the relative distance of locations on discontinuous surfaces. Observers viewed computer-generated displays under monocular static conditions and adjusted a marker to match the perceived distance of a cube. The marker and cube were raised above the ground by two different platforms separated by a gap. The relative heights and distances of the platforms were varied. We found the following: (1) When spatially discontinuous surfaces are coplanar, locations of objects resting on these surfaces appear to be compared directly, bypassing relations with the underlying ground plane. (2) Spatial displacement between the platforms produces a bia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in the perceived relative locations of objects resting on the platforms. This suggests that local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objects and their platforms are only partially integrated with more global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scontinuous surfaces of the platforms.  相似文献   
890.
In complex natural scenes, objects at different spatial locations can usually be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rough nested contact relations among adjoining surfaces. Our research asks how well human observers, under monocular static viewing conditions, are able to utilize this information in distance perception. We present computer-generated naturalistic scenes of a cube resting on a platform, which is in turn resting on the ground. Observers adjust the location of a marker on the ground to equal the perceived distance of the cube. We find that (1) perceived distance of the cube varies appropriately as the perceived location of contact between the platform and the ground varies; (2) variability increases systematically as the relating surfaces move apart; and (3) certain local edge alignments allow precise propagation of distance informat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considerable efficiency in the mediation of distance perception through nested contact relations among sur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