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27篇
  665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21.
622.
    
Existing studies on candidate evaluation have posited that racial cues would invoke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outgroups, thus lowering support for minority candidates. However, 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even implicit racial cues show no negative effect but actually work positively in favor of the minority candidates. In this study, I explore this puzzle by setting up a survey experiment that pairs an Asian candidate against competitors with varying racial backgrounds. Consistent with the existing evidence, I found that White voters tend to support an Asian candidate to a greater degree than a co‐ethnic, White competitor. However, departing from the previous studies that have explained this tendency as a reward for model minority, I argue that such a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reaffirming Whites’ ingroup identity in a racial hierarchy by compensating minorities. When the apparent racial hierarchy—White versus non‐White—is replaced with a minority‐only context, Whites no longer need to favor an Asian candidate and divide their support more evenly to the two minority candidates. I further show that this tendency is moderated by the intensity of their ingroup attitudes.  相似文献   
623.
类比推理这一重要认知能力能够帮助儿童在未经历过的复杂情况下进行推断和学习。近年来研究者主要从行为研究、计算机模型和眼动技术的角度探究了儿童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在类比推理中的交互作用模式及类比推理策略对类比推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围绕语言标签和物理表征两方面对儿童类比推理进行了干预研究。儿童类比推理的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改进研究方法、关注类比推理各加工阶段影响因素及加强儿童类比推理策略的干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24.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的影响。实验1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以4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不同时间压力条件下对不同相似性言语类比推理题进行喜好度判断和类比推理逻辑判断。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用图形类比推理题代替语义类比推理题,以56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时间压力下,对跨领域言语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2)时间压力下,低难度图形类比推理题的直觉加工效应显著高于逻辑加工效应。无时间压力条件下,图形类比推理的逻辑加工效应优势明显;(3)时间压力对类比推理的直觉加工和逻辑加工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625.
选择《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55种期刊,计算机检索期刊稿约中对医学伦理审查的要求。最终249种期刊纳入研究,调查发现51.4%(128/249)期刊提及了医学伦理方面的要求,其中\"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征得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的比例最大,为96.1%。对\"保护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批\"和\"临床试验注册\"的要求占比最低,分别为46.1%、40.6%。对患者隐私方面的保护甚少提及;大部分期刊对伦理审查没有强制要求;个别稿约中的医学伦理的国际准则、法律法规版本比较陈旧,未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626.

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自2017年1月5日至2021年12月24日近五年间发生在湖北的全部105例非法行医罪案例的一审判决书,以此为数据依据,并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进行综合研究。发现近年来非法行医罪多发生于“黑诊所”内,主体为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发生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甚至死亡的结果。结合理论争议与司法实践,从相关司法判决和统计数据出发,围绕“情节严重”“执业资格”“非法行医行为”等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非法行医罪治理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为治理非法行医罪提供有益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27.
谢敏  李峰  罗玉晗  柯李  王侠  王耘 《心理学报》2022,54(4):371-384
教师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相对独立但也存在相互影响, 对其发展关系进行研究, 有助于深入理解职业倦怠的发展过程, 尽早识别倦怠症状。本研究对3837名小学教师进行追踪测试, 测试间隔为3年,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交叉滞后网络分析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维度最优发展模型为“T1的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分别预测T2的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T1的去人性化预测T2的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 且最优发展模型具有性别间的一致性和教龄段之间的一致性。这一结果支持并强调了去人性化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识别教师职业倦怠早期症状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阻断教师职业倦怠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28.
唐晓雨  崔鑫忠  高敏  袁梦莹 《心理学报》2022,54(11):1310-1324
多感觉整合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有研究表明Pip-and-Pop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感觉整合,那么Pip-and-Pop效应是否同样遵循空间原则和时间原则呢?本研究采用动态视觉搜索范式,通过两个眼动实验考察空间一致性(实验1)和时间一致性(实验2)对Pip-and-Po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视觉目标颜色变化伴随一个同侧的听觉刺激时所产生的Pip-and-Pop效应最大,对侧条件没有发现Pip-and-Pop效应。(2)视听刺激同时呈现所产生的Pip-and-Pop效应最大,随视听刺激呈现时间间隔的增加Pip-and-Pop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结果表明,视听时、空一致性对Pip-and-Pop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这为多感觉整合在产生Pip-and-Pop效应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29.

为理解我国在传染病疫情方面治理的规律和逻辑,探究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政策变化的缘由,提升传染病疫情防控的可行性,选取间断均衡理论构建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政策的分析框架,并选取中国从1949年~2022年传染病疫情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传染病疫情应急管理政策的变迁共有五个均衡期和三个间断点,具有长期均衡到短暂间断到再均衡的非线性变迁特征,外部焦点事件的发生和政策目标的转变皆会引发政策变迁,且驱动作用逐步增强,政策场域决策层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化。

  相似文献   
63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potential encoding in long-term memory of subphonemic, within-category variation in voice onset time (VOT)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this encoding of subtle variation is mediated by lexical competition. In 4 long-term repetition-priming experiments, magnitude of priming was examined as a function of variation in VOT in words with voiced counterparts (cape-gape) and without (cow-*gow) and words whose counterparts were high frequency (pest-best) or low frequency (pile-bi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in-category variation was indeed encoded in memory and could have demonstrable effects on priming. However, there were also robust effects of prototypical representations on priming. Encoding of within-category variation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lexical counterparts and by the frequency of counterpa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