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和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中和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念,可以提高我国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中和思想固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提高意识形态和价值现念的认同力,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中和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形象,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中和思想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可以提高国民形象的魅力和素和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是提升软实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2.
知觉学习是指由于训练或经验而引起的长期稳定的知觉变化,是一种内隐性的学习。近20年来,视知觉学习的大量研究结果提示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甚至包括初级感觉皮层,在成熟之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该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视知觉学习在大脑的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发生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提示,视知觉学习涉及了包括初级视皮层在内的多个大脑皮层,并且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调控机制;视知觉学习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发生,快速学习之后将伴随着慢速学习;通过视知觉学习,人们对于复杂物体的表征将从高级皮层区域移向低级皮层区域,任务执行也将趋于自动化  相似文献   
133.
简单暴露效应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暴露效应(MereExposureEffect,MEE)的概念最初由Zajonc提出,指的是刺激的简单暴露能够成为提高个体态度的充分条件。文章在简要回顾简单暴露效应概念、影响因素以及表现类型的基础之上,重点介绍了解释简单暴露效应产生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探讨了理论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4.
牌至爱(brandlove)是Carroll和Ahuvia(2006)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消费者对满意品牌产生的情感上的依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品牌管理实践者情感和关系营销的回应。文章对品牌至爱概念的定义和提出背景进行了回顾,指出品牌至爱的概念建立在品牌依恋、消费者—品牌关系和自我扩展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文章最后辨析了品牌至爱与品牌情感和品牌忠诚等概念,并进一步提出了品牌至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35.
采用EyelinkⅡ眼动仪为工具,考察在移动窗口条件下不同工作记忆容量读者的阅读差异。实验为5(窗口大小:1个字、3个字、5个字、7个字、4×25个字)×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混合设计。结果表明:随着窗口大小的增加,阅读时间、注视次数、眼跳次数显著减少,阅读速度显著加快,眼跳幅度显著增加。与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相比,高工作记忆容量被试能够更好地整合文章信息,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相似文献   
136.
联想启动与知觉启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快速命名方法探讨不同加工水平对联想启动效应的影响。被试分别在深、浅加工条件下学习一系列颜色词,然后完成颜色命名和再认任务,并设立词命名任务,以比较联想启动和知觉启动的异同。结果表明,在颜色命名任务中,深、浅加工条件下均可形成对颜色词的启动效应,但浅加工条件下的再认成绩明显低于深加工,出现了联想启动和再认的分离现象。词命名表现出与颜色命名相似的结果,但它们在有意识回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提示知觉表征系统单独并不能支持联想启动,联想启动可能是多个记忆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7.
心理性应激的时间加工进程: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时间压力的算术题目诱发被试的心理性应激体验,并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心理性应激发生时大脑神经活动的时程变化。行为数据结果发现有时间压力下被试的反应时更短;脑电数据结果发现有时间压力组的容易题目比无时间压力组的容易题目诱发出更大的N1峰值、更长的P2潜伏期和更大的P300波幅;有时间压力组的困难题目比无时间压力组的困难题目同样诱发出更大的N1峰值、更长的P2潜伏期和更大的P300波幅,但这种组别主效应仅表现在部分电极点上。该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性应激增加了早期知觉加工的负载,导致知觉加工速度减慢,在信息加工后期阶段需要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138.
孙冠臣 《现代哲学》2004,(1):97-104
蒯因在《语词和对象》这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这一论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论证与反驳。通过分析蒯因本人对此论题的分析与论证,可以看出: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是蒯因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是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在语言中的继续批判,是“整体论”的逻辑发展,以及“本体论相对性”的理论前提。通过分析戴维森、普特南对此论题的回应,可以使我们对“彻底翻译不确定性论题”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9.
Based o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the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d whether career adaptability mediates the relations of the personality traits (Five-Factor Model personality traits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activation systems (BIS/BAS)) to career exploration behavior. Results from a survey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N = 264) showed that career exploration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neuroticism, and positively with openness to experience, extroversion,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and BAS.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es further showed that openness to experience, agreeableness, conscientiousness and BAS served 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for career exploration. In addition, career adaptability was shown to be a key mediator f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areer exploration behavior. Career concern and career curiosity were the more important dimensions in the mediation model. These findings advance current understandings on how different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career exploration behavior.  相似文献   
140.
The reliability of published research findings in psychology has been a topic of rising concern. Publication bias, or treating positive findings differently from negative findings, is a contributing factor to this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that it likely inflates the number of false-positive effects in the literature. We demonstrate a Bayesian model averaging approach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possibility of publication bias and allows for a better estimate of true underlying effect size. Accounting for the possibility of bias leads to a more conservative interpretation of published studies as well as meta-analyses. We provide mathematical details of the method and ex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