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1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4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5篇 |
1974年 | 3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67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93.
社会快感缺失具有广泛的跨诊断和亚临床特征,包括孤独感、内向性、社交焦虑和社会功能受损等。传统医学模型聚焦于社会快感缺失相关疾病的诊断和神经生理机制,促进了社会快感缺失药物和神经靶向治疗。然而社会快感缺失广泛地存在于健康人群和亚临床人群中,只有寻找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案,才会对亚临床人群社会快感缺失的缓解和社会功能的提升提供帮助。认知过程模型聚焦于积极效价系统,强调对积极奖赏刺激注意、记忆、心理意象等认知过程的提升,该模型将是社会快感缺失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4.
羧化不全骨钙素(ucOCN)是骨中成骨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蛋白,因其在调控神经发育、神经可塑性等中的重要角色而受到神经科学领域关注。\"骨-脑\"串联\"对话\"是骨内分泌-神经介导的应答系统,ucOCN透过血脑屏障后介导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神经再生及基因表达等机制,进而作用于海马CA3区、扣带回等脑区功能发挥来调节抑郁发生及改善。而ucOCN作为骨源性力学刺激敏感基因,运动上调其表达后进入血液循环,通过介导5-HT/GABA分泌、HPA轴功能、炎症反应、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表达或信号途径(如GSK3β/β-catenin、TLR4/miR-223/NLRP3等)激活等来实现\"骨串联脑\",发挥运动抗抑郁作用。通过对骨源性因子ucOCN介导脑区功能变化从而实现运动抗抑郁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梳理,一方面有助于更深入了解骨内分泌功能,另一方面为抑郁发生、改善和运动抗抑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5.
本研究以300个三至六年级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和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版和家长版教养方式问卷、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探讨了母子感知到的教养方式差异与儿童抑郁的关系,并使用标准分差法计算感知差异,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母子依恋是否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母亲感知到的权威型、独裁型教养方式显著高于儿童感知,而纵容型教养方式则显著低于儿童;(2)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正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负向线性预测儿童抑郁,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母子依恋质量在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和儿童抑郁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在独裁型教养方式的母子感知差异对儿童抑郁的预测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6.
社会比较作为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诸多方面产生影响,但对于社会比较如何影响不诚实行为以及归因反馈在其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在3项实验中操纵了不同方向的能力社会比较,探讨其对不诚实行为的影响(研究1)以及归因反馈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2)。结果发现:(1)相比于向下比较和无比较,向上比较会增加个体的不诚实行为;(2)归因反馈调节上述影响:向上比较后,相比于给予能力反馈,给予努力反馈可以减少个体的不诚实行为。本研究拓展了社会比较后效研究,对如何减少社会比较引起的不诚实行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7.
快速脱离假说和信号抑制假说都是将传统的自下而上捕获和自上而下控制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假说。快速脱离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总能在第一时间自下而上地捕获注意,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注意会迅速脱离该位置。信号抑制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都会产生“注意我”的信号,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该信号会被自上而下地抑制以阻止注意捕获发生。前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和眼动脱离范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独子探测策略, 而后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额外单例范式的变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特征探测策略。未来研究应采用不同的刺激类型和实验方法进一步为两个假说提供证据支持, 同时要关注奖赏、训练等因素对“捕获-脱离”和“信号-抑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99.
WANG Bo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3,8(2):278
1 Introduction Philosophy is no more a favorite subject for students at Peking University than it is for students at other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even if many of them enjoy philosophy courses.Presently,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t Peking University enrolls an average of forty-five freshmen1 each year,though most of them do not take philosophy as their major. 相似文献
100.
以北京市某中学和某小学11~14岁之间294名学生为被试, 其中超常儿童131人, 普通儿童163人。采用推箱子任务, 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数据, 从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认知效率三个维度来考察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差异。结果发现超常儿童在问题解决能力的三个维度上均优于普通儿童, 两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模式不一致:超常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快后慢, 快速发展期在11~12岁半之间; 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先慢后快, 快速发展期在12岁半~14岁之间。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差异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