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8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2006年2—7月,美国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安乐哲(Roger T.Ames)以富布赖特(Ful- bright)学者身份,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讲学。此间,我们与安教授进行了多次访谈,就中西哲学和文化问题向他请教。访谈主要涉及了超越观、宗教性、系统哲学、过程哲学、儒道思想、经典翻译、西方汉学、家庭伦理等方面。现将部分访谈内容整理发表,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892.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术界及公众对安乐死问题的关注与讨论日渐升温,但总体上对安乐死作为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仍显不足。安乐死作为一种临终生命处置方式而被争论不止,其缘起于西方文化系统中内在的冲突与价值碰撞,集中表现在:宗教文化、医学职业文化和政治文化领域。这三种文化各自内在的价值冲突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造就了安乐死问题。  相似文献   
893.
高山杉 《世界哲学》2010,(3):151-160,F0003
2009年11月,在北京法源寺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发现一部油印本文献,题作“《中论》等七种”,民国时期南京支那内学院编印。经仔细检读后,发现这部油印本由七种文献合订而成,包括《缘论会译》、《律学参考》、《支那内学院树因研究室办法》和《西藏佛学研究用品目录》等内学院佛学史料。其中《缘论会译》中从藏文译汉的《观所缘释论》,还是吕激当年译文初稿,与正式发表的定稿在文字上颇为不同。现将此《西藏译(观所缘释论)汉译初稿》(题目是整理者所拟)和《西藏佛学研究用品目录》整理刊出,并附吕激1961年7月2日所撰关于影印百衲本汉文大藏经意见书一封,供研究支那内学院历史和吕激佛学思想发展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894.
We explored the perceptual structure of facial expressions of six basic emotions, varying systematically in intensity,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ged 7 and 14 year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suggested that three- or four-dimensional structures were optimal for all groups. Two groups of adults demonstrated nearly identical structure, which had dimensions representing pleasure, potency, arousal, and intensity, despite the fact that one group was tested with a child-friendly “odd-man-out” paradigm and the other group was tested with a conventional similarity-rating paradigm. When tested with the odd-man-out paradigm, the 7-year-olds showed systematic structure, which differed from that of adults in both the meaning of some dimensions and the proximities among some of the expression categories. When tested with similarity judgments, the 14-year-olds showed an adult-like pattern on all measures except that their similarity judgments were more influenced by physical differences than were those of adults. We conclude that an adult-like representa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s develops slowly during childhood.  相似文献   
895.
"脑死亡=死亡"生物医学定律的逻辑论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脏具有顽固自律性、可多次复苏性、功能可人工替代性、可多次置换性四大特点,因而已失去作为死亡判定权威器官的地位.而大脑由于具有统领性、损坏后不可恢复性、功能不可替代性、全脑不可置换性四大特点,已替代心脏成为死亡判定的靶器官."脑死亡=死亡"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将是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  相似文献   
896.
"法轮功"痴迷者为什么会接受"法轮功"荒谬的人生观、走上触犯国家法律的不归之路,这一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呢?笔者就这一问题在广泛调查  相似文献   
897.
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意向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是加强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队伍建设的必要条件。通过对不同专业(方向)高年级医学生服务社区农村就业意向的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对我国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为建立健全中国式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8.
从医疗卫生资源微观配置视角分析,处方权是一种资源配置权力,属于公权力。主要分析了医生处方权的权力来源、医生处方权的职权性质和医生处方权的源权力属性。鉴于此,建立处方权独立行使的保障制度与处方权规范行使的程序控制制度可以有效规范医生处方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899.
儒家以怨的发生、危害和化解为理论框架,构建了个体和社会怨情的理论体系。道德人格的缺失是个体怨情产生的根本原因,耽溺于利、为善以求福报和不忘旧恶是个体怨情产生的直接原因。个体怨情压抑于心,危害着心理健康,扭曲着道德人格。儒家通过涵养道德人格化解个体怨情的路径可以概括为:求仁而得仁则无怨; 忠恕则无怨; 安于礼乐则无怨; 诗可以怨; 以直报怨。社会怨情的产生主要源于苛政、不公和重刑轻教。社会怨情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儒家化解社会怨情的路径可以概括为:闻怨而敬德迁善则民无怨; 政均则民无怨; 仁政则民无怨。  相似文献   
900.
研究旨在探讨内隐人格观对承诺升级的影响以及期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1比较了个体的实体启动、渐变启动和无启动对照三种条件下,个体的承诺升级倾向是否受不同启动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被启动渐变论的被试与无启动和实体启动的被试相比,前者表现出更多的承诺升级倾向。研究2使用情景模拟任务,分析了个体不同内隐人格观与承诺升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功期望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越倾向渐变论则更多的产生承诺升级行为;(2)成功期望在内隐人格观与承诺升级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