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9篇
  免费   324篇
  国内免费   744篇
  348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221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246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The respondents were 30 foreign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6 each from Japan, Korea, the Philippines, Taiwan, and Thailand), and 6 host national (American) students, balanced for sex. The subjects identified their 5 best friends, and the 5 people with whom they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The subjects were then presented with a list of 15 activities, and identified a preferred companion for each of the situations. The data were used to test a functional model of the academic sojourn, which predicts that foreign students will belong to three social networks, in descending order of salience: a) a conational network whose function is to affirm and express the culture of origin; b) a network with host nationals, whose function is the instrumental facilitation of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aspirations; and c) a multinational network whose main function is recreational.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predicted differential function, and salience hierarchy of these three social networks, and reconciled previous conflicting reports regarding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foreign students.  相似文献   
42.
Data consisting of 79 cognitive measures from Project TALENT for 100,000 white and black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been analyzed for possible race by sex interactions. Control variables included geographical area, grade in high school, and socio-economic class. Race by sex interactions are largest when socioeconomic class is controlled and are highly related to the size of the main effect of sex as well. White boys and girls differ more than black boys and girls whether the overall sex difference favors males or females. Sex by grad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sex by area interactions were also moderately large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size of the main effect of sex. Since there are no consistent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main effects, and since the measures producing sex differences also tend to produce the interact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sex differences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sex share the same caus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results and those of Jensen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3.
目前国内学界通常将"Religious pluralism"一词译作"宗教多元论"或"宗教多元主义"。本文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揭示出该术语三重含义:"宗教多元性"、"宗教多元观"与"宗教多元论"。文章进一步提出判断某种理论是否属于宗教多元论的标准可概括为"以相对化为途径,祛除宗教自我中心主义,在新秩序内实现宗教平等"。由此揭示出当代宗教多元论的目标在于通过建构宗教共同体建立宗教平等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44.
理想情感是人们期望获得的情感状态。情感评估理论认为文化对理想情感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主要的影响途径有文化体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变化。理想情感对个体会产生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影响,主要会影响个体的偏好及选择行为、混合情绪体验、身心健康和社会认知决策。理想情感研究未来发展可以着眼于4个方向:使用纵向视角研究理想情感,进一步探索理想情感的前因变量,打造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和通过认识理想情感来消除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45.
钦佩感是对优秀他人或榜样的一种高度喜欢和尊敬, 是看到他人的优秀行为或品质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 其典型成分是欣赏和鼓舞。他人的优秀能力、美德、积极态度、自我提升动机、相似的价值观等因素影响钦佩感的产生。美德钦佩感会导致后叶催产素分泌, 和能力钦佩感分别激发不同但又相互重叠的脑区。钦佩感具有激励作用, 提高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并影响其职业意向, 激发个体的亲社会动机与行为。拓展钦佩感的概念与成分、辨析与崇拜的相似与不同、开展钦佩感的应用研究以及跨文化或本土化研究等是该领域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6.
绍杰 《中国道教》2005,(4):63-63
7月29日,庆祝中国宗教杂志社、宗教文化出版社成立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代主席傅铁山,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副局长王作安、齐晓飞、蒋坚永,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副会长圣辉、净慧、学  相似文献   
47.
全身性感染是由感染所致的临床综合征,Toll样受体(TLR)导致的体内信号传导,使炎症反应级联放大,以及诱发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致使机体对病原体清除效率降低.因此,阻断TLR传导通路可能会抑制全身性感染发生和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48.
作者欧黑尔是“让美国人停下脚步,审视他们价值观的无神论者”。本书陈述了她的无神论不但是消极的,否认神、灵魂和天堂地狱等宗教主要元素的真实性,而且是积极的,展示一种非宗教的生活方式,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创造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她的无神论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宗教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她为唯物主义者辩诬.表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优越性。以其主张政教分离的观念鲜明而坚定.曾推动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在公立学校里限制宗教活动.因此也受到种种诅咒。  相似文献   
49.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包括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两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政策.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制定的服务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专项政策体系。其直接的理论支点是无产阶级的宗教人权观,其基本内容包括彻底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坚持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传教育两个方面.既反对用行政手段取缔和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的极左路线.又反对放弃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传教育的右倾机会主义。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政策.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问题的科学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0.
美国哲学家茱迪恩·芭特勒认为连串理所当然地跟性相关的论述,同时存有化了及固定化了物质性的身体.芭特勒阅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认为这并非就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于女性问题或处境上的应用.波伏娃曾说意识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当中,并且在文化的脉胳里,参与形成一个人的性别.芭特勒认为对萨特身体哲学的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提高我们对波伏娃思想的欣赏,并认定她是一个具原创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