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98篇
  130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4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民国时期(1912年~1938年)广州的医疗慈善事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医疗慈善的理念由传统的道德教化,转向对民众生命健康权利的关注,大力开展以公共卫生为主的群体医疗救助。医疗慈善的模式,由官方独办、官办与民办机构并立,发展到以官方为主导、官民合作,再到政府将民间机构纳入监管,医疗慈善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开展医疗慈善的经费来源多样化,收费兼行赠医成为主流的医疗救助模式,实现了医疗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42.

为中医内科学的理论革新建立哲学基础,满足当今医学实践的需要,借用范式理论,着重于对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结构性范式”进行哲学考察。《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结构性范式”本质上是以证素为核心的病机语言体系和以二分法为特征的分析逻辑体系。原有的《中医内科学》范式已不能适应当代中医实践复杂性的要求,故有必要对其进行“科学革命”。革命的重点在于:保留“多维度”的思维,引导“二分法”向“层次论”转变,并且抛开“中西”意识形态的成见,践行医学的“西体中用”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相似文献   
843.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影响的效果,将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分为健康教育干预组(97名)和对照组(93名);干预组进行了近12周健康教育选修课,采用了课堂教学、团体和个别辅导、同伴教育等,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前后对照测试.结果发现,教育后的多项指标明显低于教育前,说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是很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844.
通过分析目前白血病单一治疗方法学中的利与弊,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和思考,这些启示引导我们要用综合的手段去治疗白血病,并最终攻克白血病这一顽疾。  相似文献   
845.
药物临床试验首先要符合伦理学原则,同时又必须具备科学性。伦理学原则要求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在保障科学性的同时,对伦理学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46.

采用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说”和“语言游戏说”,对比了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当事人语言表达的不同理解。后基于“语言游戏说”,总结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具体实践方法,突出体现了其受到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把心理干预的关注点放在对当事人语言本身的诠释上,把治疗结果看作摆脱语言设限后的各种可能性上,进而为化解危机找到各种更为便捷的途径。也体现了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认识论的干预模式,是一种在哲学思维上的干预。

  相似文献   
847.

健康焦虑来源于健康的不确定性风险和风险感知。伴随风险社会中健康不确定性风险的日渐增多,公众对健康风险的感知越来越强,健康焦虑普遍存在于各类群体。基于健康焦虑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来源发现,健康焦虑可以分为由生活和劳动环境变化产生的环境型健康焦虑,由外部社会发展变化产生的结构型健康焦虑,突发事件导致的应激型健康焦虑,身体机能变化而来的生理型健康焦虑。以健康优先为原则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降低环境健康风险,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是缓解健康焦虑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848.
儿童临终关怀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世界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一些成功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我国由于尚未建立临终关怀理念,临终儿童常被过度治疗,亦无专业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又缺乏社会、伦理法律支持,儿童临终关怀仍面临诸多困境,并且儿童临终关怀不同于成人临终关怀,不仅包括对儿童的支持,还有对父母的援助,应缓解父母压力,让他们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参与者。我国儿童临终关怀还处于探索中,可通过学习他国的经验,寻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临终关怀模式。  相似文献   
849.
临终关怀因其宗教关怀的传统,在现代的伦理实践中其主体一直被误解为是临终患者亲属或者医护人员,这就造成了临终关怀理论和实践的困境:临终关怀真正的主体,也就是临终患者的权利诉求得不到真正的实现。因此,从生命伦理学视阈对临终关怀主体进行确证,重新确立临终患者作为临终关怀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主体道德的不可侵犯性来确立临终关怀的理论根基,即临终关怀主体应该是临终患者,在生命伦理视阈就应当具有相应的权利。临终关怀作为一项关系到人的权利和尊严的要求,只有确立了临终患者的主体地位,才能保障其尊严和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850.
通过采用老年人一般情况问卷、SF-8生命质量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进行入户面对面问卷询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维吾尔族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受到老年人自身的社会支持和家庭婚姻状况的影响,无论是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还是社会支持总分,均与生命质量的生理健康总评维度得分、心理健康总评维度得分和生命质量总分呈正相关(r=0.113~0.306,P<0.05),且不同家庭婚姻状况的老年人之间的生命质量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