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91篇
  715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刘洋  郭明春 《心理科学》2020,(6):1376-1383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父母教养课程被普遍视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以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黄金标准”。父母积极教养课程(Triple P – 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是其中的主要代表。本文详尽介绍了Triple P的理论基础、干预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了该课程存在的优势以及缺陷。此外,本文结合中国家庭的特点和需求,探讨了该课程运用于中国家庭时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同时提出了改良的方向,为家庭干预实践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2.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 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 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 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想要缓解因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补偿性控制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源于个体自身控制感的缺乏。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人们固有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内归因倾向是造成系统合理化的根源。未来可以考虑在同一个研究中包含来自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变量, 借鉴相近领域的发现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系统合理化的形成机制, 探究中国文化特有的系统合理化的来源, 同时对积极的合理化与消极的合理化作出区分,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3.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课题.在综合国内外有关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文献后发现,目前,学界对空巢老人的界定并不统一;从其心理健康现状来看,空巢综合症是空巢老人各种身心症状的主要体现,主要受社会支持、性别、婚姻状况、经济收入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人口学因素的影响.虽然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未来研究应从统一空巢老人的涵义,完善研究方法,深入对其自身内部心理因素的探讨及加强跨文化的比较与借鉴等方面来开展.  相似文献   
114.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最近复兴的非侵入性无创脑刺激方法, 具有轻便、廉价、较为安全的特点。经颅直流电刺激能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相比传统脑成像方法具有优势, 在工作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上已有应用, 可与传统认知训练相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虽然不能进行精确定位, 但是能够基于脑区影响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治疗手段, 对健康人可以作为神经训练的方法, 在心理学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5.
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对426名流动儿童进行四次追踪测查,旨在考察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变化趋势,探索不同流动性和教育安置方式的流动儿童孤独感变化的差异性以及心理弹性对孤独感变化的促进性作用。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呈线性下降趋势;(2)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孤独感起始水平显著高于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流动性高的儿童的孤独感起始水平高于流动性低的儿童,但流动性和教育安置方式对孤独感的发展趋势没有显著预测作用;(3)对于流动儿童来说,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不仅能显著预测更低的孤独感起始水平,同时也能显著预测更快的孤独感的下降速率。本研究启示,增加进入公立学校学习的机会、降低流动频率和提升心理弹性对降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6.
文章利用利用2008年中国居民医疗服务调查数据, 描述了居民的就医选择模式, 比较了城乡居民就医选择的差异。数据显示, 居民主要选择整体治疗水平高、口碑好, 方便且收费规范的医院和医德、医术兼顾的医生。在城乡差异方面, 城市居民主要选择那些有实力且环境舒适的医院, 村镇居民更希望医院有良好的服务和友好的态度。城市居民对医生的医德要求更高、更喜欢选专家看病, 但对专家有更多的质疑;而村镇居民则倾向于根据病情选医生, 也更为信任专家。  相似文献   
117.
关系精神分析的临床治疗范围已涉及心身障碍患者。不同于古典精神分析的心身二元论, 关系精神分析的心身观认为心理与身体是一个统一体, 两者相互作用并紧密联系。关系精神分析师阿隆认为, 心身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是分离现象, 分离现象有三种层次。关系精神分析以关系性的视角看待心身障碍, 认为其病因在于创伤性事件与养育失败, 其病理表现为身心不协调, 情感淡漠及躯体症状等。分析治疗的目标在于通过在共同参与的分析情境中, 建立分析师与患者安全与信任的关系, 提高患者自我反思能力、情感调节能力, 从而修复心身关系。  相似文献   
118.
人们常常发现自己对某一情景有些熟悉, 但又想不起以前有关的经历。对这种熟悉感的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熟悉感来自一种较弱的记忆形式, 与有回忆情况下的再认属于同一加工过程(single-process models, SPM)。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熟悉感来自一种基于熟悉性的再认, 与基于回想的再认相互独立(dual-process theories, DPT)。在实验室, 评估熟悉性与回想是否相互独立的基本方法是寻找两者分离的证据。本文尝试梳理无线索回忆再认(recognition without cued recall, RWCR)范式的研究, 结果显示:熟悉性对某种特殊的概念加工和整体特征的知觉加工要比回想更加敏感, 并没有支持SPM关于回想和熟悉性各自对意义加工和局部特征的知觉加工更加敏感的推断。而且RWCR研究还观测到熟悉性与回想在行为和神经成像方面的实验性分离, 支持了DPT关于熟悉性与回想相互独立的推断。最后, 本文从熟悉性的深层机制和中英文材料对RWCR的不同影响出发, 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9.
采用学习氛围量表、主观社会阶层量表、学业调节问卷和修订的课堂投入问卷对121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根据主观社会阶层得分在3分以下、6分以上的标准,筛选出491名典型低阶层(374人)与高阶层(117人)被试,考察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以及学生自主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家庭社会阶层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自主动机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的学习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阶层在教师自主支持影响初中生自主动机进而影响其学习投入的过程中起到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0.
李利  郭红婷  华乐萌  方银萍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2,44(11):1434-1442
采用跨语言长时竞争启动范式探讨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的跨语言干扰。实验1的被试选择18名俄语为母语者, 实验2选择18名日语为母语者。自变量是命名语言(一语和二语)和学习条件(学过一致、学过不一致和未学过), 因变量是测验阶段被试图片命名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 被试分别用一语和二语命名图片, 观察被试在测验阶段学过一致与学过不一致两种条件下是否都能产生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 无论俄语为母语者还是日语为母语者, 被试只有在学过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快于未学过条件, 而学过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跟未学过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为二语学习者言语产生中存在跨语言干扰, 且语言间书写特征的差异对跨语言干扰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