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57篇
  80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 a previously unknown finding that mindful learning can improve an individual’s spatial cognition without regard to gender differences. Thirty-two volunteers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 Baselines for spatial ability were first measured for the reaction time on the mental rotation task. Next, the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a mindful or mindless learning condition. After learning, the mental rotation task showed that those in the mindful learning condition responded faster than those in the mindless learning condi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promising evidence for applying mindful learning to education.  相似文献   
72.
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的检出和针对病因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高血压的治愈率和控制率,有利于保护靶器官,还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基本的临床检查,如血、尿常规,血浆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血清肌酐,可以为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73.
生物钟是生物为了适应其生存环境周而复始的变化(如昼夜变化、四季变化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机体固有节律。研究表明生物钟节律的异常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通过研究血管疾病的发生与生物钟的关系,建立新的治疗方法,即时间治疗学,来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痰病。  相似文献   
74.
知识表征的新观点--知觉符号理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瑞明  莫雷  李莹 《心理科学》2005,28(3):738-740
在认知科学中一个经典的争论是知识在人的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其中占主流的理论一直是命题符号理论,而最近Barsalou又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知觉符号理论。本文对这一新理论做了介绍,阐述了它的主要特征,比较了它与命题符号理论的差异,并提供了现今对这一理论的实验证实。希望借此能启发国内的研究者也来关注和研究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75.
王磊  郑雪 《心理科学》2006,29(4):1013-1015
旨在介绍和评价西方研究者在自尊权变性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的成果。首先简述了自尊权变性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对自尊领域权变性的概念、测量、作用、形成与发展等内容以及自尊权变性与最优自尊的关系作出了总结,最后,针对有关研究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6.
禅籍中有大量俗语词意义隐晦,有待诠释。本文结合文献和现今活的方言例证,对“高茅”、“骨底骨董”、“哄哄恫恫”、“轰轰磕磕”、“胶胶缀缀”、“狤狤獠獠”等数则词语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77.
文本阅读过程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莫雷  王瑞明  何先友 《心理学报》2003,35(6):743-752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探讨文本阅读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问题。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生120名。实验材料按照主 人公特征与其目标句行为的关系总体上分为一致与恢复一致两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两个目标句,出现在不同位置。实验1主 要探讨阅读过程中背景信息的激活与协调性整合的性质与特点,实验2主要探讨阅读过程工作记忆中前后信息的协调性整合 问题。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个目标句的阅读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无论是通过共振激活的背景信息,还是保留 在工作记忆的文本信息,如果与新进入的文本信息有局部的不协调,那么就会产生协调性整合,整合的结果不仅维持了文本的连 贯,而且将相关的信息建构成整体的信息块  相似文献   
78.
使用基于多水平分析技术的元分析方法对有关儿童攻击和自我感知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对计算结果用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现有研究中攻击和自感认知能力之间的相关为-0.01,攻击和自我总体感知间地相关为-0.08,相关结果为低度负相关但达到显性水平,攻击和自感社交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模拟结果与此类似。现有关于儿童攻击和自我感知关系的研究数量还偏少。  相似文献   
79.
选用情绪智力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压力性生活事件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9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情绪智力、生涯适应力、压力性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生涯适应力部分中介了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2)压力性生活事件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生涯适应力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0.
Past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well‐being has tended to base Eastern construction of well‐being on the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mainly as an offshoot of Confucius relationalism. However, other influential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 in East Asian societies (i.e., Taoism and Buddhism) that portray a different picture of well‐being have received scant scholarly attention. We aim to foreground the distinctiveness of three well‐being constructs salient to Chinese culture, namely, interpersonal harmony, dialectical coping, and nonattachment, by providi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ir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perceived meaning in life. Participants were 173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Using priming procedures, participants primed with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dialectical coping reported higher levels of meaning in life as compared to those in the nonattachment and neutral control conditions. In addition, comparisons among the three well‐being constructs revealed that although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dialectical coping on meaning in life were similar in strength, they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stronger than that of nonattachment. The findings attest to the importance of recognizing within‐culture differences when conducting research on well‐being. Results wer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ir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