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8篇 |
免费 | 269篇 |
国内免费 | 110篇 |
专业分类
104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55篇 |
2011年 | 59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79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5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探讨并比较真实火灾和模拟火灾情境下小鼠是否采用直觉性逃生决策。研究包括一个预备训练和两个主实验。预备训练的目的:首先训练小鼠获得有关迷宫路线及出口的经验,然后再经过遗忘处理使它们遗忘相关经验。两个主实验均采用3(情境:真实火灾,模拟火灾,普通情境)×2(记忆:遗忘前和遗忘后)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均为逃生决策。实验组被试为72只经过训练的小鼠,控制组为24只未经过训练的小鼠。通过考察小鼠在不同情境和不同记忆条件下的逃生时间和对逃生出口的选择探测并比较真实火灾和模拟火灾情境下小鼠的逃生决策差异。主要结果:(1)实验组在真实火灾情境下的逃生时间无论遗忘前后都明显比模拟火灾情境下短;(2)实验组在真实火灾和模拟火灾情境下的逃生时间都明显比控制组短;(3)当熟悉和陌生出口均开启同时熟悉出口处有烟雾条件下,真实火灾组在遗忘前后均倾向于选择熟悉出口逃生,其他两组则倾向于选择陌生出口离开。结论:真实火灾和模拟火灾情境下小鼠的逃生决策存在明显差异:真实火灾情境下受过训练的小鼠倾向于直觉性逃生决策;模拟火灾情境下受过训练的小鼠不倾向于直觉性逃生决策。 相似文献
142.
内隐理论是外行人对社会世界中人与事的朴素解释。人们对社会分类(种族、宗教、性别、职业等)属性的理解, 影响着个体对群体信息的加工、判断和反应, 能显著地预测群体过程(如刻板印象、偏见、歧视等), 并调节着社会认同的心理效应, 这弥补了社会认同过程中对个体差异的考虑, 对社会认同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实证研究表明:在改善和促进群体关系的实践中, 可以将外行人的内隐理论作为一个中介, 以此减少刻板印象和偏见, 培育良好的群体关系。未来研究中, 需要进一步整合内隐理论的概念, 采取一些纵向的研究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3.
144.
趋近和回避是动机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反映着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核心机能。回避动机保证了个体的生存, 趋近动机则促进个体的成长。两类动机系统在前额叶皮层呈不对称偏侧化分布, 趋近动机与左侧额叶皮层激活相连, 回避动机与右侧额叶皮层激活相连。Youngstorm 和Izard等认为两类动机系统失调可能与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有关, 如躁狂、抑郁、焦虑和儿童多动症等。这一观点已得到一些相关研究和临床研究证实。建议未来研究关注趋近-回避动机区分与情绪和认知功能研究的融合, 进一步检验趋近-回避动机系统失调模型, 并加强趋近和回避动机系统的可塑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5.
科学发明创造中, 人们往往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但在看到某一启发性事物(原型)时, 突然产生顿悟, 继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本研究以科学发明创造问题为实验材料, 采取“先呈现问题、后呈现原型”和“先呈现原型、后呈现问题”两种范式, 探讨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 并采用fMRI技术记录大脑的BOLD信号变化。结果发现:行为结果上, “问题在先”条件下正确率显著高于“原型在先”条件; 大脑激活结果上, 问题先导条件下的原型启发的大脑机制主要表现为左侧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和左侧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的显著激活, “原型在先”条件下, 主要激活左侧扣带回(left cingulate gyrus)、左侧中央前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相似文献
146.
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有关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特质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文献检索, 纳入文献43篇, 总样本量为16377。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存在正相关, 与神经质、精神质存在负相关。对比国外相关研究, 中国被试群体的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更为密切, 人格特质与文化的契合性对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有较大影响; (2)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之间的相关不受主观幸福感结构(总体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结构需要进一步明确; (3)主观幸福感与内外倾人格特质的相关受不同年龄群体的调节, 而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精神质的关系则不受影响。最后, 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7.
148.
题目属性的定义是实施认知诊断评价的关键步骤, 通过有丰富经验的领域专家对题目的属性进行定义是当前的主要方法, 然而该方法受到许多主观经验因素的影响。寻找客观的题目属性定义或验证方法可以为主观定义过程提供策略支持或对结果进行改进, 因此已经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研究构建了一种简单高效的题目属性定义方法, 研究使用似然比D2统计量从作答数据中估计题目属性的方法, 实现属性掌握模式、题目参数和题目属性向量的联合估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似然比D2统计量可以有效地识别题目的属性向量, 该方法一方面可以实现新编制题目属性向量的在线估计, 另一方面可以验证已经定义的题目属性向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9.
过度泛化现象是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会出现非适应性的泛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非适应性泛化(maladaptive generalization)可能是PTS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也有研究支持PTSD是导致了泛化从适应性向非适应性化转变的原因。虽然泛化现象的变化与PTSD症状的发展有相同趋势, 且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记忆相关神经结构,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阐明PTSD与非适应性泛化之间的关系对PTSD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均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0.
近期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反应抑制能力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研究者多采用双盲随机对照实验设计,训练的对象包括儿童、成人和特殊群体,研究者通过Go/Nogo、Stop-signal等任务进行为期1周至3周,45至7200试次不等的抑制控制能力训练,并结合行为、脑电以及脑成像等技术对训练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发现,接受了抑制控制训练的个体其抑制能力得到提升,并伴随脑神经活动的变化。另外,研究者发现,抑制控制能力的训练效果还可以迁移至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但是,也有些研究并未发现抑制控制训练的效果。训练任务的设置,评估任务的选择以及被试反应策略的差异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训练的效果。抑制控制训练引发行为与大脑活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训练导致了个体建立了自上而下有意识的抑制控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自动抑制模式。反应抑制和冲突抑制可塑性的比较,儿童与老年人抑制功能的训练以及训练效果的追踪研究将成为该领域日后研究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