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52篇
  50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飞  蔡厚德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7):1200-1212
胼胝体是哺乳动物脑内最大的白质结构,不仅可以在大脑两半球间传递信息,也能调节半球间的相互作用,“抑制模型”和“兴奋模型”是当前解释胼胝体调节机制的主要模型.前者假设,胼胝体对半球间的信息传递起抑制作用,表现为优势半球的功能增强,非优势半球的活动抑制,因而可以提高半球加工的独立性和功能不对称性;后者则认为,胼胝体对半球间信息传递起促进作用,导致两半球同时性活动,并增强其功能连接性,因而可以降低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有利于半球间的信息共享与功能整合.近期的研究显示,胼胝体并不是一个结构与功能的单一体,而是包含了在空间与时间上既分离又互动的多通道信息加工复合体.抑制与兴奋信息可以通过胼胝体的不同空间通道以不同的速度在半球间进行传递,并受到任务计算类型与复杂性的调节,因此,胼胝体的抑制与兴奋的协同可以调节两半球的动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医患之间的医疗和接受医疗的问题,它涉及到医疗机构、制药厂家以及社会、家庭、婚姻、就业等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种“社会监督法制化、诊疗方案规范化、社会关爱人性化、具体施治个性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3.
张妍  孔繁昌  陈红  向燕辉  高笑  陈敏燕 《心理学报》2010,42(11):1060-1072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 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 探讨了男性对有、无吸引力女性面孔图片进行判断和再认时脑内时程的动态变化。行为数据结果表明, 男性对有吸引力女性面孔的反应时更长, 再认正确率更高。ERP结果发现, 有、无吸引力面孔诱发的ERP早成分和晚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 最强效应出现在大脑皮层的中前部。在判断任务和再认任务中, 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都比无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诱发出更大的ERP成分(分别为N300、P350~550ms和P160、N300~500ms、P500~700ms)。结果表明, 男性对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的判断和再认存在偏好。  相似文献   
104.
选择、自我表达与选择扩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  陈红  高笑  Todd Jackson 《心理学报》2009,41(8):753-762
自我表达会影响西方人的态度, 产生选择扩散效应。国外相关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东方人不存在该效应。通过4个实验研究中国文化下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 发现选择方式(主动、被动)和自我表达形式(直接、间接)对选择态度产生影响。无论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还是强加的被动选择, 直接的自我表达会增加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 表现为对获得性的肯定。研究者认为, 两种选择方式下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导致了这种获得性:直接表达使个人态度暴露在外, 进行主动选择时要对他人的给予做出肯定回应; 而进行被动选择时, 人们要减缓因利益受损可能导致的失调, 同时中国文化下的面子策略也使人们增加对所获对象的喜爱程度。不过, 间接的自我表达对选择态度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者认为, 多个影响因素的相互消长使选择态度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05.
暴力再犯危险性评估是当今再犯危险性评估工作中的重点, 其中, 攻击性是服刑人员暴力再犯行为稳定的个体因素。对攻击性进行研究, 有助于预防和降低服刑人员在假释或出狱后的暴力再犯行为风险, 关系社会的长治久安。研究表明, 遭受儿童期逆境和携带易感基因(如MAOA-uVNTR低活性等位基因)是导致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但在现有的研究中, 儿童期逆境的计分方式局限于简单的线性加总, 或所依据的统计模型忽略逆境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和非线性关系; 在服刑人员攻击性的评估中未考虑攻击性的亚类, 而且多使用自报告的量表测评, 这些问题制约了评估的有效预测力。本研究拟通过建立潜在类别模型, 分析男性服刑人员和普通成年人群在儿童期逆境上的亚类; 以实验与问卷测量结果、司法行为记录作为攻击性指标, 揭示儿童期逆境如何影响个体的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及暴力犯罪行为, 重点探讨儿童期逆境潜在类别对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影响, 以及MAOA-uVNTR、COMT Val158Met、5-HTTLPR基因多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找出高攻击性个体的生物遗传指标, 从而发现受儿童期逆境经历影响的易感人群, 为暴力行为的风险预测以及针对暴力攻击行为的行为矫正和相关药物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证参考, 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6.
成就动机和性别对风险倾向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洁  高定国 《应用心理学》2005,11(3):214-221
研究通过对等同绝对值(CE)的比较将冒险倾向转换为可以量化比较的变量,旨在探讨成就动机和性别在经济获益和损失的各种概率情景下对冒险倾向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高低成就动机组并没有表现出冒险倾向的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成就动机中的回避失败维度与获益情景下的冒险倾向相关显著,而追求成功维度与各个情景下的相关都不显著。以回避失败维度聚类得到的高低回避失败组,体现出来的冒险倾向趋势显示高回避失败组的被试在获益低概率、获益中等概率、获益高概率、损失低概率、损失中等概率和损失高概率6种情景下都更加回避冒险,而且两组等同绝对值中位数的差异在获益中等概率和获益高概率两种情况下达到显著。另外,冒险倾向的性别差异只在损失中等概率和损失高概率两种情景中达到显著,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女性更冒险,这与传统的女性更保守的刻板印象不同。  相似文献   
107.
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个体道德成长应该面向真实,接触真实,向真实发问,而并不仅仅是通过虚拟情景下简单的道德选择模拟实现。真实的道德冲突及其选择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主体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和道德实践的基础上,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都得到了具体实在的检验和升华,实现了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恰当的设置道德冲突,才能真正促进个体道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8.
高洁  温忠麟  王阳  崔佳 《心理科学》2019,(4):913-919
采用幽默风格量表(HSQ)、领导成员交换量表(LMX-16)和团队内部学习问卷,以325名事业单位员工为调查对象,研究了领导幽默风格和团队内部学习、领导成员交换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和型领导幽默和自强型领导幽默正向影响团队内部学习,嘲讽型领导幽默和自贬型领导幽默负向影响团队内部学习。(2)亲和型领导幽默和嘲讽型领导幽默对团队内部学习的影响完全通过领导成员交换起作用,自强型领导幽默对团队内部学习的影响部分通过领导成员交换起作用。(3)自强型领导幽默与嘲讽型领导幽默通过领导成员交换对团队内部学习的影响都大于亲和型领导幽默;自强型领导幽默对团队内部学习的直接效应大于自贬型领导幽默。  相似文献   
109.
高承海  万明钢 《心理学报》2013,45(2):231-242
The simple understanding of ethnicity by lay people is called the lay people’s theory of ethnicity, two theories are used to interpret the ethnicity by lay people in their everyday life. One of the theories contends that ethnicity is determined by nonmalleable, deep-seated essence and the essence would give rise to stabl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abilities across situations, this is called the essentialist theory of ethnicity. The other theory, however, denies the real existence of ethnic essence, ethnicity is a social construction that is arbitrarily created due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sons in historical contexts, which is termed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Some wester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about ethnicity cause different group perceptions and group rel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test and extend these results in another social background, like the Chinese one. First, 351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participated in Study 1. They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aimed at assessing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inter-group perception, ethnic identity, lay people’s theory of ethnicity, and out-group contact attitu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stronger essentialist belief a participant has, the more sensitive he or she is about group difference; (2) essentialist theory affects people’s inter-group identity, i.e. the deeper one believes in essentialism, the tenser he or she feels about in-group identity and bias, the more passive attitude is hold towards out-group contact. Second, 104 Han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Study 2. An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stereotyping differences against the minorities in relationship to lay people’s ethnic theories. Participa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ad the article advocating the essentialist view of ethnicity or the article advocat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view of ethnicity. The result illustrates that: participants in the essentialist ethnicity condition showed stronger stereotyped impressions, especially negative stereotyping than did those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condition, but participants in the two condition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on their positive stereotyping. In conclusion, the essentialist theory of ethnicit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stereotyping.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lay people’s theory of ethnicity can be used as a vehicle for reducing prejudice. Specifically, we can teach people to hold more social constructivist belief and less essentialist belief.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政策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梳理典型国家和地区在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先进做法,并依据我国国情,围绕项目规划、床位设置、服务对象准入条件、服务标准等方面,分析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体系的不足;提出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动员社会多主体参与、细化社区临终关怀服务标准、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的建议。期望在老龄化背景下,为有效提升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能力、推动老年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