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7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509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362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23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73年   6篇
  1965年   12篇
  1964年   9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18篇
  1958年   29篇
  1957年   34篇
  1956年   35篇
  1955年   31篇
  1954年   34篇
  1953年   32篇
  1952年   25篇
  1951年   26篇
  1950年   17篇
  1949年   20篇
  194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Leadership: the management of meaning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912.
An archival study was done of 500 medical records from a community clinic serving a low income predominantly Hispanic area of Los Angeles. The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ed symptoms or reasons for visit, as well a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e greatest number of patient visits were made for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A large porportion of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initial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failed to return to the clinic for follow ups or additional supplies. A total of 208 pregnancy tests were performed in 151 of the 500 cases sampled. Of these, 152 were positive. The most frequently stated reason for requesting pediatric services was for physical exams, accounting for 30% of the visit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discontinuity of care and insufficient utilization of preventive care seen in these results deserve serious attention by medical clinic administrators. The rate of patients who do not return for family planning after the initial visit is worrisome. A greater effort to attract women to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at the time they request pregnancy verification could reduce the need for abortion of unwanted pregnancy. The data also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the wording of certain questions commonly asked of clients may be needed. This study allowed service providers to obtain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performance, their need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that their services might take. This type of analysis is relatively low in cost and can yield important benefits, espicially if done on a periodical base in a search for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13.
马克思明确断言:“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黑格尔把思维过程变成独立的主体,并使之成为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相反,马克思却把观念的东西理解为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因此,黑格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和马克思对辩证法  相似文献   
914.
1.引言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欧洲,人们日益关注数学的严格化。这种关注的一个(尽管不是唯一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公理化方法的应用——例如1899年希尔伯特的《几何基础》。对于部分乃至全部数学的基础产生这样的偏好是有着若干来源的,我们经常提到的这种来源有非欧几何的  相似文献   
915.
1981年2月11日至13日在耶拿席勒大学举行了耶拿第三次古典时期讨论会。德国古典时期的历史哲学是这次为期三天的跨学科讨论的对象。从六十年代以来,这个大学的哲学系就组织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916.
The Personal Orientation Inventory Manual appears to contain a number of errors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cores for the time ratio and support ratio. Some are of a relatively minor nature, but several are important because they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tandards whereby individuals are classified as self-actualized, normal, or nonself-actualized. Although part of the discrepancy seems to be due to the number of questions left unanswered by subjects, this does not account for the total difference. At present, it is unclear why the inconsistencies exist.  相似文献   
917.
Subjects could either cooperate or respond on a lower-paying individual task. In Exp. I and II, either subject could make a response that took $1.00 of the other's earnings whenever subjects chose to cooperate. The two experiments differed as to whether taking responses were effective continuously or intermittently. Both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disrupted cooperative behavior. Experiment III indicated that if taking was possible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subjects cooperated or responded on the individual task, subjects either cooperated or terminated the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918.
符号学,这門介于語言与数学之間并跟邏輯学和认識論密切有关的具体科学,过去一直是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专門研究领域。随着控制論和信息論的发生、发展和它們在工程技术中的实际应用,符号学作为一門具体科学起了巨大的作用。现代修正主义者企图用符号学来“补充”馬克思主义哲学,用符号学的具体科学內容来代替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用資产阶級学者过去在符号学中散布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来偷換唯物主义和辯証法。克劳斯和賽格特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篇文章在“建立一种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幌子下,把作为具体科学的符号学抬高为馬克思主义哲学,販卖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全文共分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抄袭莫里斯的观点,討論思維反映的对象、語言符号、思維反映和使用符号的人这四个因素所組合成的各种二項关系,将符号学分为研究符号和符号的关系的邏輯語法、研究符号和反映的关系的邏輯語义学、研究符号和对象的关系的信号学与研究人和他所使用的語言的关系的语用学四个分支。作者把符号学定义为关于“語言符号及共相互之間的关系、語言符号与思維、客观实在和人的关系的一般理論”,把符号学当作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說什么“我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符号学为认識論的一个分支”。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討論了語义层理論,尤其是它的这样一条原理:一个表达式决不能同时属于两个不同的語义层。他們把这条原理当作哲学原理,說它“无非是一般唯物主义反映論原則的精确化”,并責备馬克思主义哲学家,說“在馬克思主义认識論中各层語言的区分还决不是众所周知的”。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討論了符号学的应用,把符号学当作“一种一般的学术批評理論”,否认馬克思列宁主义是学术批評的准則。作者认为“学术批評确实跟社会状态无关”,可以不联系社会的經济和政治状况,不要阶級分析,而只限于作語法方面的和語义方面的批評。而所謂“語法批評”, 仅仅涉及一种学术理論的“內部結构”,“針对不能允許的語句构成、語詞在語句中的錯誤摆法和語法上的毫无意义”。所謂“語义学批評”,仅仅涉及“語詞、語句等等与它們所表示的东西的关系”,批評“它們沒有妥帖地再现它們所涉及的事态”。作者抄袭資产阶級語义哲学家的观点,把学术批評局限于語言方面,并为这种唯心主义的“內在批評”作辯解,說什么“关于內在批評,常常有一种很不正确的謠传,說它謀求脫离社会批評的科学研究,过象牙之塔中的学术生涯。这种責难是不公平的”。作者还从莫里斯那里剽窃了語用学批評,企图把它塞到历史唯物主义中,說什么“語用学批評是責难一种学术領域的命題或理論滥用詞汇、不熟悉生活、脫离具体社会需要,等等”,是“有哲学的党性范畴的领域,主管語用学的批評領域的哲学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一篇以新实証主义代替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奇文。修正主义者贊赏它,例如米丁在談到达篇文章时說,“克劳斯和賽格特在唯物主义地解释符号学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試”,他們的“論文中所包含的論点是很有意义的”(“馬克思主义认識論与符号和意义問題”,載苏联《哲学問題》1963年第6期)。进步的哲学家反对它,例如岩崎允胤(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批評这种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任意的、主观的,反映了“一种数学主义符号論偏向”(“符号邏輯·控制論·符号学”,載日本《唯物論研究》1964年夏季号)。  相似文献   
919.
1957年11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宣言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思想正在掌握着越来越多的成千成万的人们的意识,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竭力从思想上腐蚀群众,歪曲社会主义和诬蔑马克思列宁主义”。宣言继续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于群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同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揭穿帝国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造谣诬蔑”,就成为我们首要的任务。上述意见特别适用于法国。在我国,资产阶级思想的压力最近期内大有增长。我们的党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被以下这一班人竞相攻击:专为反共产主义理论服务的一群耶稣会士,法兰西学院哲学讲座的教外主讲人,“左派”思想  相似文献   
920.
这是一篇用“唯控制论”谈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荒谬的文章。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差别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整体系统的调节器,即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既发展着调节社会生活的职能,也发展着控制被剥削阶级的职能,困而被剥削阶级这个局部系统的利益不能得到实现;反之,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整体系统的调节器,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则对各个局部系统、即生产单位与个人没有这样的控制,而是按照整个社会的需要,考虑到它们的利益,调节着它们的活动,困而它们的利益得到了实现。作者还用博弈论的观点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者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因而各个企业不可能按统一的计划进行活动,这是一种“非协作博弈”;反之,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单位的利益则是一致的,因而各个生产单位有可能按统一的计划进行活动,这是一种“协作博弈”。作者用“唯控制论”的观点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经济计划与经济杠杆、经济规律与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关系问题。作者鼓吹:给各个生产单位、各个个人以“相对独立性”,以“物质刺激”调节它们的活动,说什么“这会给社会带来更高的赢利,给个人带来更高的工资”。这完全是从“唯控制论”喇叭里吹出来的资本主义复辟论调!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译者试加了若干控制论术语注释,很不精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