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42篇
  73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71.
以初中代数应用题为材料,探讨了不同年级学生对代数应用题的分类结果与数学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对代数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数学成绩优生与数学成绩差生对代数应用题分类结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72.
变革型领导成为我国双转型时期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简要说明我国变革型领导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运用频数分析法探讨了进入21世纪以来发表在国内17种重要期刊的86篇论文,从变革型领导的结构和测量、变革型领导的影响因素和有效性以及变革型领导有效性的作用机制三个方面梳理了变革型领导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最后,我们从以下方面展望了中国变革型领导的未来方向:第一,中国变革型领导的概念:移植和本土化;第二,样本代表性:普遍样本和典型样本;第三,结构:中国的变革型领导结构和变革型领导的中国结构;第四,层次研究:个体、群体、组织、差异化;第五,影响因素和情境研究:嵌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573.
归纳推理的多样性效应及其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归纳推理结论范围大于前提范围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归纳结论的不确定性,寻求前提的多样化是增强结论可靠度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通过寻找证据、力度判断、特征扩展与归宿选择等研究方法发现前提类别覆盖范围、前提概率原则可以较好地解释多样性的内在机制。事实上,多样性效应的实质是大数原则在归纳推理中的运用,其产生的心理过程包括差异识别、大数信息抽取与大数信息运用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574.
张锋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10,42(11):1033-1039
先前研究采用两项反应任务发现了时序知觉重复启动效应, 这可能是反应选项导致的虚假效应, 本研究采用三项反应任务对此进行了检验。实验1运用三项判断任务以消除缺乏中间选项所致的反应偏向, 结果发现重复启动显著影响“哪个图形先出现”和“两个图形同时出现”的时序判断; 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对“同时出现”反应选项进行两种指导语操作, 实验结果不仅与实验1一致, 而且“有把握时判断为同时出现”和“有无把握都判断为同时出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说明被试能够识别时序加以判断, 不支持反应偏向的前提条件。因此, 时序知觉重复启动效应不是反应选项产生的反应偏向引发的虚假效应, 重复启动对“系列性”和“同时性”时序知觉都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75.
数学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数字运算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二阶段是对数学应用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第三阶段是对几何题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在我国,对数学解题过程的眼动研究尚为空白。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化对数学问题表征的认识,对数学学科的教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6.
采用经典的三角归纳范式(Gelman & Markman,1986)研究了3岁儿童的归纳推理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龙长权、路晓英、李红和范籍丹(2008)的研究中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测试了3岁儿童的归纳,结果表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一)。增加了与靶刺激在知觉上不相似且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分心刺激之后,3岁儿童能够忽略分心刺激,表明3岁儿童不是在随机猜测(实验二)。分类实验表明3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关系对实验材料中的项目进行分类,表明3岁儿童具有关于实验项目的概念知识(实验三)。提高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的知觉相似程度,降低知觉比较刺激和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在知觉相似上的冲突程度之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选择之间的差异仍不显著,表明抑制控制不是导致儿童在实验一中表现出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实验四)。降低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之间的类别等级结构,使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属于相同的基本水平类别时,3岁儿童能够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五)。增加经典三角测试的前提的数量,3岁儿童也能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六)。这些研究表明,3岁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多个因素能够影响3岁儿童在三角测试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577.
对196名小学二年级儿童进行为期三年的追踪测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检验了儿童字词阅读流畅性和篇章朗读流畅性等不同层面口语流畅性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控制了一般认知能力、汉字识别、口语词汇知识、快速命名和自回归效应之后发现:(1)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字词阅读流畅性对阅读理解作用的单向预测模型,儿童二年级时字词阅读流畅性对三年级的阅读理解,以及三年级时字词阅读流畅性对四年级的阅读理解均有显著预测作用;(2)模型比较的结果支持篇章朗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的双向预测模型,前一个测量时间点的篇章朗读流畅性可以稳定地预测后一个测量时间点的阅读理解,同时,前一个测量时间点的阅读理解也可以稳定地预测后一个测量时间点的篇章朗读流畅性。结果表明在排除了自回归效应和其他变量的作用后,只存在字词阅读流畅性对阅读理解的单向预测关系,而篇章朗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之间存在双向预测关系,这一发现支持了认知资源和自动化理论,并对阅读的交互-补偿模型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578.
以多模态理论为基础,从语言、非语言及其跨通道性等方面比较正常男童和两个自闭症男童叙事语言。叙事中,他们讲述一个无字书《青蛙,你在哪里?》的故事并录像。分析多模态语料发现,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叙事字数、句数,代词、语气词、心理词汇的数量和概念错误数没有显著差别,中度自闭症患儿在这些方面显著不及高功能自闭症儿童。非语言及跨通道方面,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比中等程度患儿表现要好,中等自闭症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独自完成述说故事。针对他们的多模态特征,提出了康复建议。  相似文献   
579.
知觉启动与语义启动神经机制的研究是内隐记忆神经机制研究的两条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内隐记忆神经机制的研究途径之一:知觉启动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