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1篇
  免费   1559篇
  国内免费   4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454篇
  2016年   429篇
  2015年   390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282篇
  2006年   274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Compassion is an emotion that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in Mahāyāna Buddhist philosophy while it is often a neglected subject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This essay is a comparison between an Eastern view of compassion based upon Mahāyāna Buddhist perspectives and a western view of the same emotion. Certain principles found in Mahāyāna Buddhist philosophy such as the Bodhisattva Ideal, and suffering (dukkha) to name two, are explored for the information they contain about compassion. An essay by Lawrence Blum is taken as representative of a Western view (but not exclusively) and it is analyzed for its shortcomings in light of the Buddhist view. The conclusion briefly describes the value of understanding an eastern view on compassion as a means of filling the void one finds in western medical ethics discourse which focuses so heavily, and redundantly, upon issues such as patient autonomy and paternalism.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以难易程度不同的两个打洞操作作业 ,对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感知 动作技能进行了多种参数的测查。结果发现 :两类儿童在理解操作要点、操作速度、操作动作协调性以及操作正确性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同时通过比较 ,对弱智儿童感知 动作技能的特点 ,从外部肢体动作方式和内部智力动作方式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弱智儿童的感知 动作技能的教育与训练提出了建议 ,这对弱智学校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3.
已有研究表明死亡凸显会抑制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加工的自我优势,可是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死亡凸显对自我姓名注意瞬脱对抗效应及其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58名被试在经历不同的启动任务后,完成自我姓名、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的注意瞬脱任务。行为结果发现自我姓名识别正确率显著高于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表现出稳定的自我姓名加工的注意瞬脱对抗效应;电生理数据发现死亡启动后自我姓名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低于消极启动组和中性启动组,而朋友姓名和名人姓名并不受启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共同表明死亡想法凸显会使个体将抑制自我加工(自我姓名、自我面孔和自我参照记忆)作为应对远端死亡焦虑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4.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5.
5—13岁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判别相等面积的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90-99
本实验是《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继续,但将内部被占面积改为圆形。结果表明:儿童判别面积从直觉判断发展到推理判断之间经历一种过渡形态。表现为,在同一判别中直觉和推理活动交错;能将被占面积各部分整合成整体,但对剩余面积部分的判别受直觉因素束缚;理解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但不能用来解决面临的课题等四种形式。完成这种过渡需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也再次证明儿童判别面积这种空间认知发展,在一定年龄范围存在着阶段性特点,同时儿童这种认知能力的显露程度又以课题条件难易为转移。  相似文献   
56.
刘范  赵淑文 《心理学报》1983,16(2):30-35
本文探讨了8—15岁儿童掌握交集概念的发展水平及解答交集应用题的过程,分析了儿童认知过程中各认知成分的交互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已具有掌握简单交集概念的心理基础;对交集的认知包括概念、表象、感知操作等成分的交互作用,其中表象、感知操作成分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解交集课题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认知活动,他们主动思考,采取策略,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帮助而上升到概念水平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57.
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本研究探讨在无意义字母串学习中内隐记忆的某些特点,并兼用信号检测论进行分析。实验按A、B两组材料系列中所含关键字母“SCT”的比例不同,分成六个组,每组11名,共66名被试。结果表明:1.各组差异明显,合“SCT”比例高的学习材料,启动效应明显,从而证明了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内隐记忆过程;2.本实验新发现,内隐记忆过程中,心理状态波动甚微,情绪状态稳定,有别于外显记忆过程。  相似文献   
58.
辅音特征和声调识别中的耳优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杨玉芳 《心理学报》1991,24(2):21-28
本文用双耳分听方法,用识别率和知党空间结构指数等指标,探讨左右耳在辅音特征和声调辨别上的优势问题。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右耳辅音识别率高于左耳,声级对侧化效应有显著影响;(2)右耳辅音特征识别率高于左耳;(3)两耳的辅音知觉空间维度和维度的主次关系一致,辅音在知觉空间中的分布也无显著差异;(4)两耳声调识别率无差异,且声调知觉空间也极相似。  相似文献   
59.
中学生友人间执行“分享分担”规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宜音 《心理学报》1991,24(3):103-111
本研究试图通过研究友人间执行的规范探析友人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质。本研究综合使用问卷法、故事投射法和现场实验等方法,围绕“分享分担”规范进行了(1)该规范的执行界域、角色差异与公平原则;(2)该规范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关系;以及(3)社会评价情境对执行该规范的影响的探讨。其结果表明,(1)我国中学生友人间执行“分享分担”规范的界域分布在“利他亦利己”至“利他不利己”之间;友人间角色差异对“分享分担”行为产生影响;友人间的分配以“平均原则”为主导。(2)我国中学生友人对“分享分担”规范的执行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有着正相关,表现出文化的特征。(3)在社会评价情境下,被试的行为接近社会规范。这些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友人关系社会心理学实质的解释须考虑价值取向这一变量,在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传统下,友人关系的实质不是互惠和交换,而是分享和整合。  相似文献   
60.
A FAITH FOR ALL SEASONS:ISLAM AND WESTERN MODERNITY. By Shabbir Akhtar. London: Bellew Publishing, 1990. 251pp. Hb. £25.00. ISBN 0–947792–4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