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7篇
  4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积极内群关注的来源:群内还是群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己所属群体(内群)的积极评价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以往的研究一致认为这种积极评价是与外群比较的结果,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内群偏爱.近来研究者发现,不跟外群比较,群体成员也会产生对内群的积极评价即积极内群关注.在介绍和评价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2.
于慎行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史学家,其佛、道思想生动而集中地反映了晚明时代的思想风貌.于慎行参禅学佛,但对佛教现状多有批评.他探讨了佛经的翻译问题,援引佛经义理来诠释儒家经典.于慎行严格区分作为宗教组织的道教和作为学派的道家,除开晚年,他对道教基本上抱持相对疏离的态度.他服膺黄老之学,以无为政治为其施政理念,同时也深受老庄学说的影响.于慎行主张以儒家为主导,统摄佛、道,实现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93.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placing anxiety in a personal growth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first discuss two different theories of anxiety, review some structural models of anxiety, and stress that anxiety should be studied as a certain kind of relation o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her stimuli. Then a challenge-and-response model of normal anxiety of its cognitive components is established, which sorts anxiety into heteronomous one and autonomic one, and supposes that heteronomous anxiety includes two dimensions: the fall between the level of external challenge and the level of self challenge,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external challenge. Some related evidences for the preceding hypothesis are examined, and then compared with related models. Finally, based on the model, a valid coping strategy of anxiety was put forward, from which the mechanism of normal coping style of anxiety in daily life can be well understood.  相似文献   
94.
杨光伟  范劲松 《心理科学》2007,30(5):1104-1106,1103
通过对40名小学生解决故事问题的过程分析,研究表明:(1)中等生与学困生在解题结果和解题过程2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2)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认知差异体现在,前者的特点主要是"比较"、"编码"和"目标定向",而后者的特点是"联结"和"比较"。  相似文献   
95.
品牌忠诚:概念、测量和相关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早期研究者对品牌忠诚的定义多是操作性的,主要为行为论和态度论观点。将品牌忠诚看作复杂多维度概念,则成为当前研究者广泛接受的观点。品牌忠诚度是对消费者品牌忠诚的测量,依研究目的不同而有多种形式。消费者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些变量,和品牌忠诚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6.
伦理病灶的癌变:“贱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道德哲学与精神哲学角度考察马家爵事件以来的校园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社会事件,更是精神事件,其根源是伦理病灶的癌变,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概念是"贱民"."贱民"哲学地内在于"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的精神发展过程中,其癌变的精神哲学轨迹是:卑贱意识-贫民-贱民-暴民.由"卑贱意识"到"贱民"的异化,是伦理及其精神链断裂的结果;由"贱民"到"暴民"的恶变,是"伦理出局"的结果.必须在消灭极端贫困的基础上,透过"伦理安全"体系的建构和"精神援助"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贱民"以及由"贱民"向"暴民"恶变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97.
本实验是在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共有200名被试,分5个年龄组,每组40人。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以幼儿为对象重复对8—13岁儿童的实验,第二单元采用四个侧面都有鲜明特征的单个物体为刺激物。 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知觉经验和物体的鲜明特征是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中心现象在8岁组表现最为突出;我国儿童解决三山课题的发展阶段与皮亚杰划分的阶段基本一致;发现解决三山课题的成绩与错误结果之间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8岁以后成绩的发展变化与脱中心化的倾向相应,7岁以前是与其他错误相应,7岁是两种性质的转换点。 研究数据提供了我国儿童解决三山课题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的资料。  相似文献   
98.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9.
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3-6岁儿童为被试,以7个常见物体种类的图片为实验材料,按概念水平(基本类概念及上级类概念)以及选择图与目标图的感知相似程度(高、中、低)将实验材料分为四种类型,对3-6岁儿童层级类概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正确的种类匹配;对于上级类概念,3-5岁儿童的匹配能力尚较差,6岁基本达到掌握水平。(2)实验材料的感知相似程度对3-5岁儿童的上级类概念匹配操作有显著性影响,6岁儿童才摆脱了这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字符的知觉表征及其启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津  朱滢  田立 《心理学报》1995,28(2):145-151
实验以英文单词,汉字和图片为材料,采用速示补笔测验测量了大脑左右半球的启动效应。结果是,如果学习与测验的字体和大小不变,则视觉启动右半球高于左半球。其他材料不产生这种效应。这表明,至少有一个分离的系统对构成启动的汉字的视觉表征进行编码,此系统在右半球表征形状特异形状特异信息更有效;对字符抽象特征的表征,两半球无显著差异,速示补笔测量的是前语义水平的知觉表征,是一种知觉(数据驱动)内隐记忆测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