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85年   1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我伤害行为指个体在没有明确自杀意图的情况下, 故意、重复地改变或伤害自己的身体组织。这种行为虽不致死, 但极具危险性。对自伤的诊断一直存在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是自伤与自杀、自伤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问题。从流行学调查结果看, 国内普通青少年自伤比例高于西方, 达36%~57%, 但该行为在国内所受关注不多、相关研究甚少。影响自伤的危险因子, 总体可分为早年创伤性经验和个体易感性两大类, 后者包括情绪管理障碍、冲动性和生物学因素, 但各因素对自伤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从病因和病理学研究现状看, 很多理论模型被提出来解释自伤的动机和原因, 包括功能性模型、发展病理性模型和整合模型等。自伤领域的研究虽然在近10年有飞跃性的增长, 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未来研究可以考虑进行自伤的分类研究、某些主题的细化研究、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2.
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之间的关系,对兰州市九所中学共196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受惩罚。(2)中学生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其焦虑程度有关。(3)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3.
对小学1、3、5年级共399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测查, 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检验小学低、中、高年级儿童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控制了语音意识、语素意识、一般认知能力和自回归效应之后, 结果发现:在小学低年级, 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之间未发现显著的纵向预测关系; 在中年级, 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存在显著的双向预测关系; 在高年级, T1的阅读理解能够显著预测T2的词汇知识, 而T1的词汇知识对T2阅读理解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小学不同年级段存在不同的模式, 这一发现支持了阅读发展阶段论, 并对阅读三角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4.
颜色范畴知觉究竟是语言的还是知觉的, 或两者交互引起的认知冲突所致仍在探究与争议之中。本研究采用色觉疲劳和语义饱和操作分别独立地改变知觉或语义加工, 观察二者对颜色范畴知觉效应的即时影响, 以期探究语言和知觉对颜色范畴的作用。结果显示, 色觉疲劳操作导致范畴间颜色辨别反应时减少, 颜色范畴效应增强。语义饱和操作导致被饱和颜色词所属的范畴内颜色辨别反应时增加, 颜色范畴效应增强。说明单独改变知觉或语义加工能力均能影响CCP效应, 支持了语言标签对比模型, 即语言与知觉的交互作用引起颜色范畴知觉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5.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考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影响。涉及的空间关系判断包括上下关系判断、远近关系判断和距离判断。研究结果显示:(1)上下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道德词的反应快于不道德词;在空间下方时,不道德词的反应快于道德词;(2)远近判断中,在空间上方时,个体更倾向于将道德词判断为"远",即道德词更偏上;在空间下方时,没有显著的偏向;(3)在距离判断中,个体对道德词的判断出现显著的向上偏移,对不道德词的判断则出现显著的向下偏移。由此得出结论: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会影响个体对空间关系的判断,具体来说是"道德是上"的隐喻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上"的偏移效应;而"不道德是下"的隐喻则会导致空间关系判断产生"向下"的偏移效应。  相似文献   
196.
部分线索效应指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 在随后的测试阶段, 给学习者提供先前所学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 让其回忆剩余的材料, 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 以图片为实验材料,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实验1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以物体名称为线索时, 不存在部分线索效应; 而以图片为线索时, 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跨域线索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2利用图片作线索,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不同年龄被试均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年龄不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3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部分线索消极作用的记忆监控的发展变化趋势, 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儿童即使经过多次学习, 也不能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小学五年级儿童经过二次学习后, 方可意识到这种消极作用, 并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一次学习, 即可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他们均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长的学习时间。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之间有一个质的提高; 与初二学生相比, 高二学生对部分线索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时间补偿。  相似文献   
197.
Kelly, Avraamides和Loomis (2007)发现被试在新环境中空间更新失败, 而肖承丽和刘传军(2014)发现被试在新环境中可使用想象平移等策略来实现空间更新。为了探索该两项研究的异同, 本研究采用与Kelly等相同的实验范式进行研究。实验1被试在原学习环境中完成实验任务。实验2被试记忆完物体空间位置后, 转移至新环境, 在只依靠离线表征、离线表征与在线表征相协调和离线表征与在线表征相矛盾三种条件下完成相同的实验任务。结果发现, 被试在原环境中通过躯体运动和记忆两种方式促进空间更新, 具有同等有效性, 而在新环境中躯体运动显著差于记忆对空间更新的促进作用; 躯体运动和记忆对空间更新的促进作用在两种环境中均高度相关。研究表明, 躯体运动促进空间更新具有环境依赖效应, 与记忆对空间更新的促进作用相比, 躯体运动对空间更新的促进作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8.
罗禹  丰丽红  任敏  顾秋瑀  赵守盈  张禹 《心理学报》2017,(10):1256-1266
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和意外再认记忆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知觉负载对负性分心面孔的知觉加工和记忆的影响。在视觉搜索任务中,行为上恐惧分心面孔在高负载下干扰任务。ERP结果上,恐惧比中性分心面孔诱发更大的N170和N250;在低负载下恐惧比中性分心面孔诱发更大的N700,在高负载下没有差异。在意外再认记忆中,个体对低负载下的恐惧分心面孔表现出记忆。这些结果说明负性分心物在早期是自动化加工;晚期加工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负载越低对负性分心物的过滤越少,存在对负性分心物的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199.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大五人格量表和自编中学生吸烟行为调查问卷对241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压力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显著正相关,大五人格的开放性、宜人性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显著负相关;大五人格的宜人性在压力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性别在压力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0.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