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为了探讨流动儿童孤独感、歧视知觉、社会支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歧视知觉对孤独感的影响作用及机制,本研究从北京市公立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测查,回收有效追踪数据680份。对前、后测均参加的680名被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随着进入城市时间的增长,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歧视知觉显著减少,报告的社会支持显著增加;(2)流动儿童报告的社会支持、歧视知觉与孤独感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前测的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共同影响前测孤独感;同时,前测孤独感又会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报告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后测孤独感。并且在这个动态作用过程中,前、后测社会支持既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前测社会支持还能通过后测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间接影响后测孤独感;而前、后测歧视知觉则只能分别直接影响前、后测孤独感;(3)前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都不能直接影响后测的孤独感,而是需要通过影响后测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才能对后测的孤独感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2.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9,41(10):939-946
对情绪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是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中出现得相对较迟的能力, 他们如何通过愿望和信念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情绪做出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采用不同策略推测情绪的能力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本研究结合主人公愿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状态, 通过利用图片故事个别测查的方法探查了90名3~5岁学前儿童在“内容错误信念”任务中对他人情绪的推测。结果显示, 年幼儿童、尤其是3岁幼儿的高兴情绪理解受其对情境是否满足愿望的认知的影响, 呈现出显著的“积极情绪偏差效应”; 学前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出从不能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错误地采用信念—愿望策略、到正确采用信念—愿望策略的发展模式, 且其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落后于其错误信念理解的“滞后效应”。结果还显示幼儿的惊奇情绪判断不仅由信念成分决定, 也受愿望理解的影响。这些结果突显出心理状态在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揭示出学前儿童相对完整的朴素情绪理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3.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北京市三所中学620名初一和初二的学生为被试,采用追踪调查的方式,先后两次(间隔为九个月)让被试报告其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以探讨青少年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的家庭功能和问题行为均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但在任务完成、沟通和卷入方面存在变化,均为后测功能不如前测功能;而危害健康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2)家庭功能的每个方面均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呈显著相关,即家庭功能发挥越好,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也相应越少。(3)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更大程度上是家庭功能影响着少年的问题行为,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家庭功能中的卷入维度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4.
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北京儿童和568名农村儿童为被试,考察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流动性和住房流动性偏高,而学校流动性相对偏低;(2)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方面,流动儿童显著高于北京儿童和农村儿童;住房和学校流动性高的儿童显著高于流动性低的儿童;(3)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对其孤独感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社交焦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系数为30.2%。流动儿童存在较高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社交焦虑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95.
作场所精神性是指个体在工作背景下的一种超越性体验,它是通过工作过程提升工作的意义与目的、培养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感来丰富个体的内心生活体验,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灵层次,实现个体的成长与进步。从工作场所精神性的概念形成、研究方法和研究热点等三个方面,对工作场所精神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工作场所精神性在未来研究中主要包括:提出明确统一的定义和结构,运用新的研究范式注重对精神性作用机制的探讨等,并指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开展工作场所精神性研究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6.
孤独症神经结构研究中近来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孤独症生命早期存在脑过度生长的现象。进一步的探查表明,孤独症个体脑的过度生长主要由脑白质的过度生长造成,并且脑的过度生长又主要体现于那些较晚成熟的高级脑区。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也提示孤独症并不是由单一的局部神经缺陷造成,其存在着广泛分布式的神经发展障碍  相似文献   
197.
以来自两所幼儿园的331名幼儿的母亲为研究对象,使用威廉斯创造性人格倾向量表、父母压力量表和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来考察母亲养育压力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以及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幼儿创造性人格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与幼儿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相关;(2)母亲的养育压力、专制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性人格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权威教养方式与幼儿创造性人格显著正相关;(3)控制幼儿年龄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后,母亲的权威教养方式在其养育压力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8.
方平  马焱  朱文龙  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427-1434
自尊概念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不同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在诸多研究和理论的推进之下, 对于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并没有达成统一, 与相关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与误用。研究以历史为线索, 对自尊概念发展进程中最具影响力的几种观点进行了总结与评述, 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与辨析。在此基础上, 研究还对现阶段自尊研究的热点话题--真实自尊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明确了其与虚假自尊或过分追求的自尊之间的本质差异, 即自尊的权变性与条件性, 以期为后续实证研究的展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9.
张琨  方平  姜媛  于悦  欧阳恒磊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0):1628-1636
几十年来, 内疚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 其研究多从儿童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展开。而近些年, 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开始转向内疚的道德层面, 即关注人际交往或社会事件中情绪的道德价值。内疚作为一种道德情绪, 是伴随道德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 在维持和修复社会关系以及情绪情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文章从道德视角对内疚的界定、产生机制、行为反应以及亲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以期为国内的同类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0.
从浙江省三所全日制高中选取348名高一到高三的学生为被试, 采用集体上机填答的方式实施问卷调查, 考察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探讨自主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使用描述检验、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 结果发现:(1)男生的情感自主显著高于女生, 感知到的家庭亲密度水平显著低于女生;(2)家庭环境和自主与积极发展呈显著正相关, 与消极发展呈显著负相关, 积极发展与消极发展呈显著负相关;(3)家庭环境对积极发展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对消极发展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且对积极发展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消极发展;(4)总体上, 自主在家庭环境和高中生积极、消极发展的关系中起显著的中介作用;自主在家庭环境和积极发展间的中介作用在男生和女生样本中均达到显著水平, 而在家庭环境和消极发展间的中介作用在男生样本中为完全中介, 在女生样本中不显著。研究结果为从家庭角度促进高中生的积极发展、降低消极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