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建国以来,我国大力致力于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材,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概念在医学层面上仍达不到统一的共识,对于当今的医学生们,他们对中西医结合了解有多少,他们如何看待中西结合,中西医结合课程所起的作用有多大等等,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为此,2005年6月份期间对广州市五所医学院校的学生进行了有关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92.
通过分析HLA-Ⅰ类分子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关系及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来探讨HLA-Ⅰ类分子与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考虑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癌组织HLA-Ⅰ分子表达状况,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免疫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3.
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个体、集体与实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哲学体系与伦理精神体系,应当完成两次辩证转换。一是由个体到集体再到实体的辩证转换;二是由实体到主体的辩证转换。与此相联系,个人主义便具有两种道德哲学形态,即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伦理性是集体中的否定因素,只有将集体发展为实体,才能真正解决个体与整体的矛盾。集体上升为实体的必要条件是精神,准确地说是“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由实体上升为主体的真义,是实体作为“整个的个体”行动,从而不仅具有实体的伦理性,而且具有作为“整个的个体”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94.
“自然”一词至少指称着两个层面的意义,即由万事万物的本真存在组成的“自然界”和万事万物背后蕴含的本性、规律或万物“所以自己而然”之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呈现出迷信的、理性的和德性的三种形态。德性式的“敬畏”是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重新审视及对前两种“敬畏”形式的扬弃和超越,对于构建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5.
钟罗金  汝涛涛  范梦  莫雷 《心理学报》2019,51(12):1330-1340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 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 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 实验2的结果发现, 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 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 实验3的结果发现, 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 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 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 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 且有两种不同形式; 两种形式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96.
以跨文化(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2)的成人版为基础,综合运用文化共通性(etic)和文化特殊性(emic)方法发展了相应的青少年版个性测量工具——CPAI-A,并在香港青少年人群中进行了标准化研究。结果表明CPAI-A有良好的信度和清晰的因素结构。文章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入分析了学界日益关注的从青少年到成人人格的发展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人格特质评估的文化共通性与特殊性问题。最后建议CPAI-A量表发展的历程可能是融合本土化与跨文化人格评估发展过程中一条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7.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 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 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性(β=-0.39, p<0.001); 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负向预测关系中, 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 城市认同有增强作用, 老家认同有缓冲作用;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受到城市认同、老家认同的调节。  相似文献   
98.
以515名小学3年级到6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和偏差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中,由儿童评定自己对同班每个同学的喜欢程度,预计同班同学对自己的喜欢程度,并完成社交自我知觉和孤独感量表。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知觉绝对准确性与孤独感相关不显著,但同伴接纳知觉相对准确性可以显著预测当前和一年后的孤独感。(2)同伴接纳知觉偏差与孤独感具有双向影响作用,积极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有利于降低儿童的孤独感,并且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后期的同伴接纳知觉偏差。  相似文献   
99.
采用朋友提名和Beck抑郁问卷,以73个班级303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班级朋友网络中不同连接步数朋友的抑郁水平对个体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互选朋友数量对抑郁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在控制了互选朋友数量的影响后,互选朋友中是否存在抑郁者,对个体自身的抑郁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提名与被提名的直接朋友和两度距离朋友中,抑郁朋友数量对个体的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同性抑郁朋友的数量对个体的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异性抑郁朋友的数量对个体的抑郁则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抑郁朋友在班级朋友网络中的影响范围仅限两度距离以内(包括两度),且这种影响不受朋友关系方向的限制。随着抑郁朋友的数量增多,个体抑郁的风险也显著增加,然而抑郁朋友对个体抑郁的影响,可能更多的是受到同性抑郁朋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从效应量应有的性质看中介效应量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应量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一是弥补了统计检验的不足, 二是使得效应有可比性。结合统计显著性和效应量, 才能得出适当的统计结论。效应量应当具有一些基本性质, 包括与测量单位无关、单调性、不受样本容量的影响。国际上流行的中介效应量κ平方就是因为缺乏单调性而引发质疑和研究, 从而被彻底终结了其作为中介效应量的合法性。R平方型中介效应量同样有缺乏单调性的问题。文末讨论了如何报告中介效应量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