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The world possesses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evolves through emergence. Its levels are the result of emergence, and possess uniqu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which their components and emergent bases do not. Each of these levels also possesses basic laws or rules which cannot be logically deduced from other levels, and evince downward causation. Therefore, there are non-linear causal networks among the levels of complex systems in which causal reductionism does not hold.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is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creasing organized complexity of the objects, so that different levels give birth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different disciplines have their own theoretical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Therefore, theories across different levels are essentially irreducible, and any apparent case of reduction may only be so in the sense of a partial reduction. Emergence-evolution-hierarchy ontology and multi-synergic holism is compatible with reductionism even as it transcends it.  相似文献   
162.
樊倩  隋雪  符永川 《心理学报》2014,46(8):1062-1071
考察面孔知觉中特征加工、结构加工和整体加工三种不同加工方式对应的眼动模式。实验1中, 将以特征信息为主的错乱面孔和以结构信息为主的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 引发对测试面孔的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 眼动分析表明:特征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内更长的凝视时间, 结构加工表现为对面孔各特征间高频的眼跳。实验2采用相同的研究范式, 将完整面孔、轻度错乱面孔和低水平模糊面孔作为线索刺激, 引发对测试面孔除特征加工和结构加工外的另一种加工方式-- 整体加工, 表现为注视点更多地落在测试面孔中央区的鼻子部位以扩大注视范围, 进而把握整张面孔信息。本研究揭示了三种不同面孔加工方式眼动模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3.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需要 ,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使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 ,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道德灌输机制、注错习俗机制和道德接受机制。  相似文献   
164.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机制,以及这一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基于自我欺骗产生的动机特点,主要存在三类不同的定义方式,大多数心理学家是基于第三类定义来研究自我欺骗。研究方法上,适用性较强的自欺问卷是自欺性提升量表(SDE),操作性较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点追踪任务。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中,调节心理状态是个体产生自我欺骗的直接动机,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或对事物的模糊感知可能阻止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未来应从如何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自我欺骗,能够利用点追踪任务,结合ERPs或fMRI技术为之后研究自欺产生的具体阶段、认知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5.
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是目前评价个体人格特质时被广泛应用的一大类重要人格测验工具。该类测验数量众多, 长度各异, 形式多样。根据其题目呈现的特点, 可将现有的30余种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分为自陈式、核检表式、非言语式三类。在不同研究和实践情境下, 各个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劣势, 信效度的变化都不同。在实际应用中, 应根据不同研究需求区别使用, 并注意测量目的、施测次数、测验长度、被试特点、文化差异性等对测验结果的影响。当前, 五因素取向人格测验的开发正向着简明、全面、跨文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6.
奖励推荐计划(referral reward program, RRP)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新顾客和保留老顾客的有力武器, 然而有关RRP对消费者推荐行为影响的研究却较为匮乏。从RRP引发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冲突的视角出发, 以营销学、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及行为经济学为基础, 系统研究RRP对推荐行为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研究奖励框架与社会规范对消费者推荐动机的作用; 探究情绪在动机一致性与推荐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关注因果定向、自我意识及文化价值观等自我层面因素对以上过程的调节作用。将主要采用系列实验并结合神经营销学方法, 力图彻底搞清现有研究中的争论话题和填补研究空白, 这对从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相冲突的视角探讨以动机为主题的RRP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对中外企业了解奖励对消费者推荐行为的影响机制以及设计合理有效的RRP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7.
特殊人群艾滋病行为干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艾滋病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文伦理道德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对艾滋病病人犯罪的监管问题,公安干警的职业暴露问题,都是目前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课题。加强艾滋病患者违法监管,对特殊群体进行行为干预,是司法结构急待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8.
临床决策研究亟待加强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医学与哲学>杂志在2005年9月进行了重大改革,由月刊改为半月刊,隆重推出了"临床决策论坛版".这在我国医学类学术期刊中是一个大胆的创举,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寄赠的几期杂志我已经陆续收到,感到办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新意.  相似文献   
169.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非侵入性可视化成像方法, 且数据采集简便易行, 已成为探索阿尔兹海默症及轻度认知障碍脑功能变异的主要成像手段。近年来静息态研究显示在其前驱症状期轻度认知障碍阶段患者已显现出静息态脑网络的变异, 而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网络改变更加弥散。研究发现随着病程推进, 患者显示出默认网络连接逐渐减弱以及额叶认知网络连接先增强后减弱的整体趋势。此外, 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改变并非单向因果关系, 二者在病程进展中存在交互作用。未来研究可以从诊断的标志性神经通路、疗效的大尺度脑网络标记, 以及疾病的异质性等角度入手, 进一步探索静息态脑网络作为阿尔兹海默症诊断和病程监控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0.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self-face representations are involved in interpreting facial emotions of others. We experimentally primed participants' self-face representations. In Study 1, we assessed eye tracking patterns and performance on a facial emotion discrimination task, and in Study 2, we assessed emotion ratings between self and nonself groups. Results show that experimental priming of self-face representations increases visual exploration of faces, facilitates the speed of facial expression processing, and increases the emotional distance between expres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ability to interpret facial expressions of others is intimat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s we have of our own 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