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66篇 |
免费 | 976篇 |
国内免费 | 222篇 |
专业分类
906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69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195篇 |
2020年 | 259篇 |
2019年 | 530篇 |
2018年 | 393篇 |
2017年 | 513篇 |
2016年 | 523篇 |
2015年 | 457篇 |
2014年 | 430篇 |
2013年 | 783篇 |
2012年 | 471篇 |
2011年 | 451篇 |
2010年 | 454篇 |
2009年 | 433篇 |
2008年 | 434篇 |
2007年 | 436篇 |
2006年 | 389篇 |
2005年 | 384篇 |
2004年 | 273篇 |
2003年 | 217篇 |
2002年 | 174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8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社会认同威胁是指,在社会比较的情况下,由于群体地位的差异,某一群体的个体在认知、情感上,对自我、所属群体身份的不承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和剥夺感、自卑感。社会认同威胁的结果包括3类:脱离群体、改变群体的状态、接受消极的社会认同结果。外显“社会威胁”的测量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测量“社会威胁”的内隐方法则以心脏血压和平均动脉血压作为测量指标。社会认同威胁的实验研究将群体分化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操纵群体地位的差异,通过模拟社会游戏来了解群体的社会认同威胁及其生理反应。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下述问题:对社会认同威胁概念的建构、跨文化研究及其内隐过程的分析 相似文献
42.
以道德推脱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776名员工的调查,探讨了德行领导对员工不道德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影响及道德推脱在这一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德行领导会抑制员工不道德行为的产生、促进员工利他行为的出现;(2)道德推脱会促进员工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抑制员工利他行为的出现;(3)德行领导通过道德推脱的完全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员工的不道德行为,通过道德推脱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影响员工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43.
绩效反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绩效反馈是组织中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发员工潜能的很重要的管理手段。该概要回顾了有关反馈的研究,分析了反馈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不同反馈来源中上级反馈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表扬还是批评的信息对员工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反馈接受者本人的特点对反馈效果的影响研究应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44.
45.
46.
本研究在心理旋转新的实验范式中引入了一种和当前刺激极不相象但具有强烈参考框架信息的前置刺激,以探讨前置刺激的后续效应的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前置刺激为被试对当前刺激的正像/镜像判断提供了参考框架信息而不是匹配所需的记忆痕迹模板。这一结果倾向于支持Robertson等人(1987)提出的概率混合模型。研究还发现,前置刺激的参考框架作用很有限,仅在400ms的时间内起作用,这说明它在一般情况下很难被旋转。 相似文献
47.
为了满足科研与实际工作对团体智力测验的迫切需要,由17个单位组成的全国协作组对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进行了修订。常模团体的建立以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依据,按各地区人口分布,各类人员比例取样,共包括年龄跨度从5岁半至70岁以上的5108人。经过标准化的施测手续,测定了1986年中国城市常模。 测验结果的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等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外同类研究。 研究发现除40岁组外,其他各年龄组均无显著男女差异。本研究还对中国大陆城市青少年的成绩与香港、英国和新西兰相应年龄组的成绩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48.
本工作采用食物性运动,条件反射方法和慢性微电极记录技术。条件反射实验在9只兔上进行,海马自发放电的实验在22只兔上进行。在9次实验中,30μg的东莨菪碱注入一侧脑室后,条件反射均受到抑制,而吃食则不受影响。注射剂量为45μg时,注射后3—5分,条件反射完全消失,而吃食行为在了次实验中不受影响,在2次实验中稍有减弱,注射后20分钟左右条件反射开始恢复;侧脑室注射40μg的东莨菪碱后,海马神经元的自发活动无明显改变。文中并对抗胆碱药作用于海马抑制条件反射的可能方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城镇化进程中离乡农民的心理健康特点以及心理素质、相对剥夺感对其的影响,通过量表对1339名城乡居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离乡与留乡农民在幸福感、拥有生命意义感、感知控制感、心理素质方面显著低于城镇居民,在状态焦虑方面显著高于城镇居民; 离乡农民在抑郁上显著高于城镇居民,在感知控制感上显著高于留乡农民,在心理素质上显著低于留乡农民; 留乡农民在相对剥夺感上显著高于城镇居民; 离乡农民的幸福感、拥有生命意义感、感知控制感态与相对剥夺感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 离乡农民的抑郁、状态焦虑与相对剥夺感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素质呈显著负相关; 离乡农民的相对剥夺感与心理素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心理素质除了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各项指标,还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幸福感、抑郁及状态焦虑。提升心理素质和降低相对剥夺感是离乡农民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50.
局部注意干扰效应(Localized attentional interference, LAI)是指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同时搜索在空间上分离的两个目标时, 或者目标周围存在一个无关奇异项时, 这两个关键刺激相距较近时产生的干扰现象。本实验采用视觉搜索范式, 探讨了奖赏预期对局部注意干扰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双目标搜索任务, 要求被试判断搜索画面中两个奇异项刺激的形状是否相同。结果显示奖赏条件和无奖赏条件都表现出显著的距离主效应, 随着目标间距离增大, 被试的正确率提高, 反应时下降。同时, 在远距离时, 奖赏条件下的正确率高于无奖赏条件, 而在近距离时, 奖赏条件下的正确率反而低于无奖赏条件, 即, 奖赏条件下局部注意干扰效应反而增大。高动机状态增强了两个目标的表征, 反而不利于解决局部注意干扰效应。实验2采用单目标搜索任务, 要求被试判断特定目标的方位并忽略另一无关奇异项刺激。与实验1不同的是, 实验2仅在无奖赏条件下观察到显著的距离主效应, 即被试行为表现在远距离时更好; 而在奖赏条件下, 被试在近距离和远距离的表现一样好, 即没有局部注意干扰效应。这说明在奖赏预期条件, 个体可以有效抑制分心物刺激的干扰, 将注意集中于目标刺激的加工, 从而对局部注意干扰效应产生调节。整个研究表明, 奖赏整体上能够提高对任务相关刺激的表征, 并抑制任务无关刺激, 虽然这并不总是能够提高任务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