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8篇 |
免费 | 98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46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5篇 |
1974年 | 2篇 |
1972年 | 8篇 |
1971年 | 3篇 |
1970年 | 8篇 |
1969年 | 5篇 |
1968年 | 4篇 |
1966年 | 3篇 |
196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当下, 医药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满足人民生命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科技强国, 参与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关键。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医药创新环境得到非常显著的改善, 但仍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医药创新又到了再次转型的关键节点。大力发展医药创新需要的不仅是政府资金支持或单项政策出台, 更是举国体制下清晰的顶层设计, 融合全产业链条(基础/临床研究、监管、支付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政策机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构建中国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82.
不显著结果(如, 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 且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 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 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 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 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 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 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 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 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2%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 72%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错误), 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更高, 且对不显著结果解读错误的比例更低。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 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83.
通过实验研究了群际互动中个体对不同来源身份的消极群体评价的情绪反应及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并从情绪-行为反应的连续性视角探索群际敏感效应的行为表现及内在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内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更能引起消极情绪反应;(2)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起调节作用,高群体认同者对来自外群体消极评价的情绪反应更加负面,而低群体认同者这种趋势并不明显;(3)高群体认同者在经历外群体的消极群体评价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群体积极行为,且消极情绪反应对此起中介作用。研究扩展了群际敏感效应的适用范围,并为探讨其内部机制和后续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4.
任务转换时, 如果一个刺激不仅包含当前任务的特征还包含另一任务的关联特征, 这样的刺激被称为双价刺激。双价刺激能影响个体对单价刺激的加工, 使个体对后续所有单价刺激的反应减慢, 这种现象被称为双价效应(bivalency effect)。研究者发现双价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对双价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情境捆绑说和基于经验的预测模型。双价效应的产生与额外视觉特征的提取及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调整有关, 前者主要与颞-顶联合区的激活有关, 后者主要与背侧前扣带回以及前辅助运动区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85.
系统展现国内医疗保障领域的研究热点、重要学者、科研合作关系、期刊情况,对医疗保障研究形成直观的印象。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等方面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的医疗保障领域研究集中在新农合、医改、商业医疗保险参与社会保险、弱势群体和农民工医疗保障五类研究主题;出现了商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大病保险等新的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研究比较独立,少有稳定的研究团队,缺乏交流和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86.
结合既往资料,对国外护士道德韧性的概念发展、特征、测量工具、影响因素、作用进行具体综述。道德韧性的6个特征包括个人正直、关系正直、适应力、自我调节、自我管理、道德效能。护士道德韧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协调联系、同伴支持、道德困扰和道德勇气。研究发现道德韧性可以作为抵抗道德困境的途径、提高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减少职业倦怠与降低离职率。总结提出宏观层面应制定政策、提供组织支持,中观层面培养道德韧性,微观层面指出我国护士道德韧性的研究发展方向,为国内护士道德韧性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88.
宋天然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11):66-68
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中,存在着一种现象:重视一张由患者签字的知情同意书,轻待知情同意过程。签字的知情同意书不等于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不等于“生死契约”。知情同意的本义:对患者权利、尊严、人格和自由的尊重,只有在知情同意过程中获得。因此知情同意过程应该重要于知情同意书。医生严格履行好法定的告知和说明义务,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就是尊重法律,也是医生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89.
采用父母心理控制、亲子依恋、抑郁量表对从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14所小学筛选出来的246名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儿童进行施测,并由被试的班主任填写儿童攻击行为量表,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ODD儿童抑郁和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ODD儿童中男生人数更多,且男孩的抑郁和攻击行为更严重;(2)父亲对男孩的心理控制更强,而母亲在对男孩和女孩的心理控制上没有显著差异;(3)父、母心理控制与ODD儿童的父子依恋、母子依恋和抑郁均呈显著相关,但只有父亲心理控制与ODD儿童的攻击行为显著相关;(4)父子依恋在父母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抑郁之间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母子依恋在母亲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抑郁之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在父、母心理控制和ODD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均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0.
不良的亲子依恋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但其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探究家庭中母子、父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儿童生物敏感性(本文中采用迷走神经抑制作为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行为任务、问卷报告、生理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招募150名学龄儿童(平均年龄8.64岁,63名女孩)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学龄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高于父子依恋水平。(2)高水平的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会同等程度地降低儿童的抑郁症状。(3)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对母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显著,生理上对环境更敏感(高迷走神经抑制)的儿童更易得益于高母子依恋,表现出较低的抑郁水平;但同时,这类儿童在母子依恋较低时也更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4)儿童的生物敏感性对父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父子依恋对生物敏感性水平不同的儿童均存在有利影响。(5)在不同情境中测量的迷走神经抑制对亲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模式相似,表现出跨情境一致的特点。本研究率先揭示儿童迷走神经抑制与亲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联合作用机制及父母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