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1篇
  44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8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8篇
  1969年   5篇
  1968年   4篇
  1966年   3篇
  196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英国是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它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国民的生命健康,而且在医疗消费方面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同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英国医疗保障制度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对中国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2.
为了解中老年人群患病和用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在大连市某社区随机抽取171名50岁以上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患病人群中80.6%患的是慢性病,以高血压、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为主,应当加强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真正做到以"预防为主",减少中老年人的发病率,根据处方用药,减少自我用药,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3.
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70年代之前,性别是一切女性主义者在探究妇女千百年来受歧视和压迫根源时最先投向的视点.因此,性别理论是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学者从引入、介绍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到对女性主义伦理学展开深入研究,使得女性主义伦理学成为当今中国女性主义哲学学科中探讨最为充分、深入的一个领域.本文将从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介绍和引入、深化和发展以及若干实践主题的探讨等三个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4.
对小学三年级至大学一年级五个年级的200名被试进行了测验,以考查被试的漫画认知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各年级被试对漫画的认知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存在两个快速发展期,即三至五年级(9—12岁),初二至高二(14—18岁);(2)漫画认知在性别上略有差异,但就各年级而言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5.
86.
333名初中生被分配到基于描述表征的两种条件下,分别对获得框架与损失框架下的风险回避类与风险寻求类学习时间选项进行抉择,以探讨信息外部表征对学习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基于描述表征的条件下,学习决策领域中存在框架效应,但有其领域特殊性,被试在获得框架中无明显决策偏向,但在损失框架中的决策明显偏向风险寻求.2)在基于经验表征的条件下,学习决策不存在框架效应.无论是在获得框架还是损失框架中的学习决策均不存在明显的偏向.  相似文献   
87.
自我的活动消耗心理能量后引起执行功能下降的过程称为自我损耗, 自我损耗是生活中诸多的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近几年, 自我损耗理论在发生领域、损耗状态的时限和内在机制等方面均有所发展; 对自我损耗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于认知、情绪及人格特质等领域; 自我损耗后效的研究逐渐呈现出应用化的趋势。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究自我损耗的机制, 对影响因素和损耗后效上存在的争议进行澄清, 并在测量工具上寻找突破以满足理论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8.
89.
Brandt, R. (1985). On teaching and supervising: A conversation with Madeline Hunt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 61–66. Hunter, M. (1985). What's wrong with Madeline Hunter? Educational Teacher Leadership, 42, 57–60. Ligon, S.A. (1984). A strategy for helping students with their problems. Teacher Educator, 19, 28–32. Manning, B.H., & Payne, B.D. (1984). Student teacher personality as a variable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or, 20, 2–12. Sadker, M., & Sadker, D. (1985). Is the O.K. classroom O.K.? Phi Delta Kappan, 66, 358–361. Smith, B.O. (1985). Research bases for teach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66, 685–690.  相似文献   
90.
A major focus of ethical argumentation is (and should be) determining the relative merits of proposed ethical systems. Nevertheless, even the demonstration that a given ethical system was the one most likely to be correct would not establish that an agent should act in accord with that system. Consider, for example,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 ethical system most likely to be valid is modestly supportive of a certain action, whereas a less plausible system strongly condemns the same action. Should the agent perform the action, arguing that the most plausible system supports doing so, or avoid the action, being conservative about the strong condemnation of it from a less plausible system? I argue that, in general, different ethical frameworks see the ethical world in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ways, rendering the comparison of degrees of support and opposition of actions between systems intrinsically invalid. One should indeed choose to act in accord with the most defensible system. I believe that this important topic needs more attention than it has gotten to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