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6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116篇
  2011年   1243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966篇
  2007年   932篇
  2006年   906篇
  2005年   722篇
  2004年   646篇
  2003年   652篇
  2002年   606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458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129篇
  1986年   95篇
  1985年   126篇
  1984年   116篇
  1983年   147篇
  1982年   99篇
  1981年   97篇
  1980年   85篇
  1979年   89篇
  1978年   77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3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6篇
  1962年   55篇
  1958年   150篇
  1957年   116篇
  1956年   112篇
  1955年   63篇
  1954年   69篇
  1953年   66篇
  1952年   61篇
  1951年   59篇
  1950年   4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31.
近来有关同伴排斥行为基础的研究,强调把攻击性作为决定儿童在同伴团体中地位低下的一个因素.被排斥儿童有许多子群,除攻击性被研究过外,其它子群还没有得到研究.本文将讨论一个在中学进行的研究.它把被排斥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高攻击性组,另一组为易被驱使组.在研究中,我们使用了由Asher、Hymel和Renshaw(1984)发展起来的测量孤独和社会不满(Social dissatisfaction)的方法.  相似文献   
32.
长期以来,大多数宗教总是很自然地把道德与宗教信仰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古希腊,道德教育基本上是通过传奇式的宗教文学来进行的,象关于上帝的传说以及希腊英雄的故事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柏拉图十分审慎地对待道德教育中所采用的诗歌和典故。柏拉图批评当时的大多数诗歌,认为他们不适合于用来教育青少年,因为这些诗歌错误地把上帝描绘成具有迷惑力的、骗人的、好战的和假的东西。相反,柏拉图认为真正的上帝是完美无缺的,是不可更换的,也不可能欺骗人。  相似文献   
33.
在历史上,伦理学以什么途径和渠道对人们的道德产生过影响?在当今条件下,它还可能继续产生影响吗? 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为在伦理学与其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上区分“现存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的必要性奠定了基础。由于这种区分具有具体历史的制约性,所以它不仅取决于伦理或道德方面的可能和需要,而且更加取决于理论的完备,即不是简单地追随着精神生活,而是要“超前反映”人类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伦理道德理论成了“宁静日常生活的干涉者”,积极参与着对道德生活进程的指导。  相似文献   
34.
对那些不清楚拉丁美洲思想特殊发展的人来说,拉丁美洲哲学是否存在是他们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存在拉美哲学这种东西吗?”或者“所指的拉美哲学是什么意思?”产生这些问题,是因为哲学一般地讲并不限定是属于哪种民族和文化的。即使用这样限定的话,一般也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即“拉丁美洲”,这种限定。哲学一般认为是仅  相似文献   
35.
1.问题在最近几个世纪中,一种自豪和乐观的精神使西方文化闻名于世:对作为人理解和驾驭自然界的手段的理性的自豪;对实现人类最渴求的希望即为最大多数人取得最大幸福的乐观。人的自豪是有道理的。他凭借着理性创造出一个物质世界,其现实甚至胜过了各种神话故事和乌托邦的梦想与幻想。他利用了各种物质能力,它们将使人类能保证获得有尊严和生产性的存在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尽管他的许多目的还未达到,但几乎毫无问题,这些目的是能够达到的。生产的问题(这是个老问题)原则上解决了。现在,人在他的历史上第一次能够感觉到,人类统一和为人而征服自然的思想不再是一种梦幻,而是一种现实的可能性。难道他没有理由感到自豪,自信并对人类的将来充满信心吗?  相似文献   
36.
“人”的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最中心概念之一,但是毫无疑问,它并不是一个人们具有统一意见并且得到明确定义的对象。这个概念的出现乃是由于人(不论是个人还是人类这一物种)的一种需要:把他们自己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并且,这种不同的性质既是形而上学的又是伦理学的。关于人格(personhood)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乃是何种特质和属性从本质上把人同所有其他类型的实体区分开来的问题;伦理学的问题乃是人的何种东西使得他们既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不应该以某些方式对待他们)又具有道德责任(因此对他们的行动能合理地进行褒、贬、奖、罚)的问题。人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同伦理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它们是否是相同的概念、相同的实体概念、抑或一个是另一个的充分必要  相似文献   
37.
本文旨在证明,先验指号学可以理解为第一哲学的一种新范式,就是说,可以理解为语言分析范式的完成。语言分析范式作为第一哲学的第三种范式是继承前两种范式的,即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以及康德意义上(或从笛卡儿到胡塞尔的近代哲学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关于意识的先验哲学。在我看来,新的范式可以“扬弃”(在黑格尔意义上)以前的两种范式。  相似文献   
38.
This study reanalyzes kinematically (via film) the pre- and postoperative locomotor behavior of 4 of the 10 monkeys with partial spinal cord lesions (T8) briefly described by Eidelberg, Walden, and Nguyen (1981). The behavior of the remaining 6 monkeys is qualitatively described.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5 of the animals initially exhibited unilateral hind limb stepping. Hind and forelimb cycle durations often differed postoperatively; the hind limbs commonly showed increased values, whereas forelimb cycle durations were reduced: ipsilateral interlimb phase values were usually inconsistent. A review of prior studies of primate spinal cord lesions indicates that sparing of the ventrolateral quadrant may not be essential for locomotor recovery (cf. Eidelberg, Walden, & Nguyen, 1981). Furthermore, this review as well as the kinema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primates with very significant spinal lesions can stilI exhibit locomotor movements. Thus, although the primate's spinal cord seems less able than other mammals' to readily organize locomotor movements (Eidelberg, Walden, & Nguyen, 1981), the total absence of stepping in primates with completely transected cords is unexpected and warrants further research.  相似文献   
39.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4 pigeons were each presented with a recurring sequence of four key colors followed by the delivery of grain (block clock). Once the rate of pecking had stabilized, three of the colors were replaced, during different series of sessions, by a darkening of the key. The rate of pecking was reduced within those segments of the interval between deliveries of food during which the key was dark; when the key was dark during the final portion of the interval, rates were reduc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interval.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3 new pigeons were exposed to a different sequence of colors, and the final stimulus was replaced in successive conditions by a novel color, a darkened key, and a restoration of the original color.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darkening the key had a more severe, more extensive, and more persistent effect than did a mere change in colo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t may be fruitful to conceptualize the autoshaping procedure as a special version of the block clock in which pecking is suppressed throughout the greater part of the interval by darkening the key. In the final condition, the same stimulus appeared in each of the last three portions of the interval. The rate of pecking was lower during the last two portions than when distinctive colors were presented, with the peak rate now appearing in the fifth of seven equal temporal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