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9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4篇
  4798篇
  2012年   538篇
  2011年   565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8篇
  1972年   6篇
  1965年   8篇
  1958年   41篇
  1957年   39篇
  1956年   59篇
  1955年   36篇
  1954年   43篇
  1953年   42篇
  1952年   42篇
  1951年   37篇
  1950年   22篇
  1949年   19篇
  194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ABSTRACT The Warnock Report fails to reveal an important underlying principle concerning the donation and transference of gametes and embryos. This principle contrasts sharply with the principle that children are non-transferable. Consideration of where to place the line between transferable embryos and non-transferable fetuses, or children, yields a conception of surrogacy that would set it apart from adoption. The paper argues for a coherent system of surrogacy supported by regulative institutions in which surrogacy is seen to facilitate an acceptable form of parenthood.  相似文献   
952.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家为自己确定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发现范畴并对之进行分析。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可以从恩格斯的如下论断中表现出来:自然过程、人类思维和社会历史现象全都受单一的一组最普遍规律的支配。由此可以推出,如果存在着这样的规律,那么也必定相应存在着一些普遍的、作为这些规律的相应构成内容的范畴。至少这个看法的明显推论之一  相似文献   
953.
当代科学的新形而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超越是人类知识的特殊品格。那些一向是确实的毫无疑问的思想和概念先是受到怀疑,随后就被弃置。它们被一些全新的概念取代,而这些全新的概念又为新的思想认识体系奠定基础。这篇论文旨在说明当代科学的进步正在超越历史上一直作为我们把握客观世界的框架内的某些主要的观念范畴。随着长期占据支配地位而现在正在被超越的那些概念的天幕在消退,当代科学认识的视野正在迅速扩展,我们将跟随这种扩展去探寻新近显露出来的世界的本原,这是当代科学(首先是物理学)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954.
近年来,对于某人知道一个给定命题这一点给出其必要且充分条件方面,人们已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尝试。这些尝试通常能陈述为如下形式:① (a)s知道p,当且仅当(i)p为真,(ii)s相信P,(iii)s有理由(justified)相信p。例如;奇泽姆认为下列条件是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②  相似文献   
955.
卡西勒(Ernst Cassirer)是新康德主义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874年生于德国的布累斯劳,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任汉堡大学教授,其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和瑞士頁泰堡大学讲学,第二次大战后迁居美国,先后在耶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1945年死于美国。其主要著作有《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认識問題》(1906—1927)、《实体概念与函数概念》(1910)、《符号形式的哲学》(1923—1929)、等等。《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共三大卷:第一卷《語言》;第二卷《神話思維》;第三卷《知識的现象学》。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企图把新康德主义的认識論原則推广到語言、神話、宗教、艺术、科学等領域,把它們看作是一些有創造能力的、符号化的活动和結构,人們通过这些活动和結构来表现自己,并賦与自己的經驗以一种可以理解的客观形式。这里譯出的,是第一卷“导言”中的第一节。作者在这一节里仅仅为符号形式的哲学提出問题,还沒有詳細地展开他的思想,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与弁証唯物主义反映論根本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一、哲学思辨是以存在概念开始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把存在和存在着的个別事物等同起来,把存在看作一个固定的出发点,而柏拉图則头一次承认存在是一个問題。他不再单純研究存在的順序、条件和結构,而是探索存在概念以及这个概念的意义。二、当这种见解日益发展并在科学本身中得到承认的时候,朴素的认識模写論(即反映論)便声誉扫地了。每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借以提出問題和表述对問題的解答的工具,不再被看作某种所与物的被动映象,而是看作理智自身所創造的符号。对于映象和事物之間的內容上的相似性的那种模糊要求,被一种十分复杂的邏輯关系所代替了。三、认識不单純是模写,而毋宁是体现一种本原的、构成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现出某种东西存在着这个单純的事实,而是包含有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现象的单純存在获得了明确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內容。四、一切都生活在特殊的映象世界中,映象世界不单純反映經驗所与之物,而毋宁根据一个独立的原則創造所与之物。人类精神的每种功能都創造了自己的符号形式,而每种符号形式都选定一种特殊手段,并通过这种手段来构成它自己的“实在”的一个方面。五、当哲学思維找到一种处于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上、同时又不是单純地处于这些形式之外的观点时,它就能把所有这些形式包括到一种见解之中,它力求洞察的不外是所有这些形式相互之間的純粹內在形式,而不是它們与任何外在的、超驗的存在或原則的关系。那时,我們就能够有一种系統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每种单一的形式都仅仅从它所处的地位中获得自己的意义。而这种哲学就是他所提出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导言”部分除这一节外,还有三节:即“符号的普遍功能。意义問題”;“‘表述’問題和意識的結构”;“符号的观念內容。超越认識模写論”。  相似文献   
956.
对库恩的哲学一般解释认为他持有这一观点:竞爭的理论的不可通约性,以及观察的理论负载,几乎使关于竞爭的范式的合理爭论不能进行。如果这种解释反映他的眞正观点的话,那么他的主张显而易见是荒谬的,而且用历史上的相反事例是不难驳倒的。容易驳倒的不是不可通约性命题本身,而是库恩对它的完形(gestalt,或译格式塔,形态——译注)解释。这种完形解释还歪曲他更为基本的范式的思想,而且本来就是混乱不清。这一重构不乞灵于完形就能够解释和捍卫不可通约性命题,而且还可以说明:诸如常见的戴维森、劳丹等人的批评,以及如巴恩斯(Barnes)的不受欢迎的推举,都是根据库恩一定是一位极端主义者的设想,都是针对着他不必持有和不应持有的各种观点的。  相似文献   
957.
启蒙运动时代虽有种种成就,可是它的人生观很快就成了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外衣。人道主义者莱辛、歌德和席勒虽然把光辉的人类理想灌注到生活当中,可是却不能动摇社会生活的基础。康德、费希特和谢林虽然希望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却始终看不到行动的出发点。黑格尔前进了一步,看到了劳动是使人类成为人类的力量,并看到了无限的发展,但这里缺少有改造作用的继续发展。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的疯狂精神,一别否定人生,一则毁灭自我。存在主义也不能对社会的改造发生影响。克服劳动异化是改造社会的中心问题。马克思为全人类寻求摆脱人类自我异化的道路。这就是解放斗争。马克思认为宗教就是人届的鸦片烟,对于解放斗争没有任何意义。冯克思主义者在过去和现在所发现的教会恰好是对于现存事物的片面辩护。这是把宗教的退化和宗教的本质混淆了。其实,宗教能给予人类生活以绝大力量和未来远景,并且是一种进步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都反对“自我异化”,都号召人们进行社会改造,基督教徒的使命在于对罪恶进行斗争,冯克思主义者的使命则在于解放人类。基督教如果不为社会革新进行斗争,它的希望就失掉现实性。因此,基督徒必须响应马克思主义革新社会的号召。今天世界上有不少势力在努力避免武装斗争,并通过谈判解决世界政治问题,基督徒应当支持这些力量,而避免使用暴力。  相似文献   
958.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and bipolar disorder (BPD). Beginning in adolescence, women are at a higher risk than men of becoming depressed. Avenues of investigation that might ultimately help to explain this phenomenon include studie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ing of emotional stimuli, the psychotropic effects of gonadal steroids, and environment/gene interactions in men and wome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elevated suicide rate among men, consiste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ourse and symptoms of MDD have not been found. In BPD, women are more likely than men to develop a rapid-cycling cours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reatment response, particularly in regard to mood stabilizing medications, warrant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959.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self-reported anxiety and degre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as determinants of the selective processing of affective facial expressions is investigated. In two experiments, a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 fearful facial expressions was observed, although this bias was apparent only for those reporting high levels of trait anxiety and only when the emotional face was presented in the left visual field. This pattern was especially strong when the participants were unawar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facial stimuli. In Experiment 3, a patient with right-hemisphere brain damage and visual extinction was presented with photographs of faces and fruits on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trials. On bilateral trials, it was found that faces produced less extinction than did fruits. Moreover, faces portraying a fearful or a happy expression tended to produce less extinction than did neutral expressions. This suggests that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may be less dependent on attention to achieve awarene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attention, emotion, and anxiet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60.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hree new experiments suggesting that the valence of a face cue can influence attentional effects in a cueing paradigm. Moreover, heightened trait anxiety resulted in increased attentional dwell-time on emotional facial stimuli, relative to neutral faces. Experiment 1 presented a cueing task, in which the cue was either an "angry", "happy", or "neutral" facial expression. Targets could appear either in the same location as the face (valid trials) or in a different location to the face (invalid trials). Participant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cross the different cue types (angry, happy, neutral) in responding to a target on valid trials. However, the valence of the face did affect response times on invalid trials. Specifically, participants took longer to respond to a target when the face cue was "angry" or "happy" relative to neutral. In Experiment 2, the cue-target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 (SOA) was increased and an overall inhibition of return (IOR) effect was found (i.e., slower responses on valid trials). However, the "angry" face cue eliminated the IOR effect for both high and low trait anxious groups. In Experiment 3, threat-related and jumbled facial stimuli reduced the magnitude of IOR for high, but not for low, trait-anxious participants.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 attentional bias in anxiety may reflect a difficulty in disengaging from threat-related and emotional stimuli, and (ii) threat-related and ambiguous cues can influence the magnitude of the IOR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