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9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2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Natalja Deng 《Philosophia》2015,43(4):1011-1021
In this paper I revisit a dispute between Mikel Burley and Robin Le Poidevin about whether or not the B-theory of time can give its adherents any reason to be less afraid of death. In ‘Should a B-theoretic atheist fear death?’, Burley argues that even on Le Poidevin’s understanding of the B-theory, atheists shouldn’t be comforted. His reason is that the prevalent B-theoretic account of our attitudes towards the past and future precludes treating our fear of death as unwarranted. I examine his argument and provide a tentative defense of Le Poidevin. I claim that while Burley rightly spots a tension with a non-revisionary approach to our ordinary emotional life, he doesn’t isolate the source of that tension. The real question is how to understand Le Poidevin’s idea that on the B-theory, we and our lives are ‘eternally real’. I then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view of time that does justice to Le Poidevin’s remarks, albeit a strange one. The view takes temporal relations to be quasi-spatial and temporal entities to exist in a totum simul. 相似文献
212.
Wang Meng-Cheng Deng Jiaxin Shou Yiyun Sellbom Martin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2022,44(3):620-635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 Although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syndrome comprising three or four distinct personality domains, there is still no... 相似文献
213.
[摘要] 目的:探讨近10年中国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搜索2001-2010年10年间所有用SCL-90量表研究中国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用元分析和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进行重新处理和分析。结果:(1)2000年到2001年飞行员SCL-90得分增加,2001-2009年飞行员SCL-90数据呈U型曲线,05年得数最低,09年得分最高,其中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的分数在这十年中的变化显著;(2)SCL-90各因子的平均效果量在-0.27到-0.46之间。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四个因子与一般成人常模差异不显著,其余五个因子均与常模差异显著,且分数要低于常模;(3)民航飞行员SCL-90的各个因子得分要低于军事飞行员,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14.
215.
216.
研究探查56位3-5岁幼儿的程式知识、接受性言语能力以及他们在假装认识、外表-事实区分、错误信念和表征变化等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任务上的表现,着重探究程式知识、言语能力与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之间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排除年龄因素后,程式知识对幼儿关于错误信念的认识、假装-事实的区分和假装者信念的推测有显著影响,但对关于外表-事实区分的影响不显著;(2)排除年龄因素后,言语能力对幼儿在各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表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17.
运用模拟实验,通过操纵任务类型和任务依存性,考察了不同任务情境中虚拟团队的各种绩效过程模式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三种绩效过程模式对团队任务绩效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整个过程中,团队成员都能够设置比较客观的目标;而方法模式只在第一和第三阶段表现出显著作用;信任模式在第一和第二阶段的显著作用,表现出后期受到学习效应的干扰。(2)在概念性任务中,任务依存性对团队任务绩效作用显著,而在行为性任务中,其作用不显著,而且,任务依存性对不同任务类型中的绩效过程模式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8.
试论政治哲学的人性预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的\"价值人\"作为其政治人性预设,并以此为现实的和逻辑的起点推演政治哲学的价值原则,进而在价值层面上描绘政治自由的蓝图,设定政治平等的路径,规范政治民主的图式,也为政治文明的构建提供价值导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19.
当代中国,大众传媒处在一个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价值多元化的境遇中,这种生存境遇导致了大众传媒及其实践活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道义与功利的冲突、自由与责任的冲突、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导向一元化的冲突、世俗性与超越性的冲突。要促进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道义与功利的统一、自由与责任的统一、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导向一元化的统一、世俗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四重伦理向度。 相似文献
220.
拖延行为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以6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本研究考察了时间管理倾向、心理控制源对唤起性、回避性2类拖延行为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对于唤起性拖延,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型有负向直接影响,而机遇控制型则有正向直接影响;对于回避性拖延,权威控制型有正向直接影响。同时,时间管理倾向负向影响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其中对唤起性拖延的影响是通过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型和机遇控制型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的,以内控型为中介是其主要影响路径;对回避性拖延的影响则是存在着直接影响和以心理控制源中的权威控制型为中介来间接影响两条路径,直接影响是主要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