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2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16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7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39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52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48篇
  1978年   39篇
  1977年   39篇
  1976年   47篇
  1975年   51篇
  1974年   50篇
  1973年   41篇
  1971年   29篇
  1969年   33篇
  1968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7.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deadly shadow of COVID-19 passing over the Earth constitutes a collective trauma that frequently opens up or ‘triggers’ un-remembered personal trauma, and it provides clinical examples of these intersections. The paper further explores how the human imagination, which we normally utilize to make meaning out of traumatic experience, can be hijacked by fear – leading to avoidance of suffering and to illusory formulations and alternative realities such as conspiracy theories. Alternatively, the imagination can be employed in more realistic and creative ways – leading through conscious suffering to healing and wholeness. Which path the imagination takes is shown to depend on the capacity of individuals to feel the full reality of the human condition in general and the exquisite vulnerability of our existence as fragile human beings at this moment in history. Ernest Becker’s analysis of our ‘denial of death’ and his urgency to embrace our common human vulnerability is explored in relation to Jung’s early tendency to deny the body.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more creative uses of the imagination, connected to a more humble and realistic apprehension of our common destiny, may be seen in the ‘Black Lives Matter’ movement that swept the worl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OVID-19 outbreak.  相似文献   
168.
音乐无他, 张弛而已。音乐紧张感架起了客观音响与主观体验之间的桥梁, 是音乐情绪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音乐紧张感加工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客体与主体两方面。研究发现, 声学要素与调性结构是影响音乐紧张感诱发的声音线索, 而文化背景与音乐能力是影响听者对紧张感加工的个体因素。未来需要对时间结构与长时程调性结构诱发的紧张感及其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这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音乐紧张感与情绪加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9.
170.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