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篇
  1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Psychologists know a lot about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rrelates of people scoring high on authoritarianism. However, psychologists have less knowledge about such people's everyday pursuit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examined authoritarian interest in film, live events, music, and reading. A predictable pattern of correlates emerged. For example, authoritarians enjoyed activities in which physical conflict was prominent, whereas authoritarians tended not to like entertainment that offered introspection. In general, the present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across 2 samples (N = 120, N = 90). Although men and women ha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references on over 0.5 of the leisure pursuits (e.g., men enjoyed action films more than did wome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agnitudes of correlates with authoritarianism. In general, leisure interests appeared to be partly manifestations or expressions of authoritarian tendencies.  相似文献   
112.
以220名5~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法,考察了幼儿策略选择和策略执行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 (1)5~6岁幼儿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加法算术题,包括5种基本加法类型与3种数数亚类型. (2)幼儿主要选择支持性策略. (3)5~6岁幼儿策略执行呈多样性特点,各策略的执行正确率与速度不相同. (4)题目难度对幼儿的策略选择与执行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13.
应用潜剖面分析探索中小学教师人格类型,检验其对工作家庭平衡和工作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对贵州省895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1)中小学教师的人格可分为过度控制型、心理弹性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其中心理弹性型占比最高,情绪型次之,过度控制型最少,不同人格类型的教师工作绩效差异显著。(2)人格类型可以调节工作家庭平衡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表现为心理弹性型和情绪型教师工作家庭平衡显著正向预测工作绩效,过度控制型教师工作家庭平衡对工作绩效的正向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4.
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在进化中获得的重要能力之一。语言认知的核心功能是语音加工, 因此, 语音加工的脑机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采用元分析方法, 对使用近红外技术考察新生儿语音感知的结构检测、偏差检测和母语感知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 探究新生儿的典型语音感知脑机制以及这三类语音加工相关脑区的异同。结果显示, 左侧额下回是新生儿检测语音结构的关键脑区; 双侧颞叶在新生儿语音偏差刺激检测中发挥关键作用; 新生儿的母语语音加工存在左侧化优势。  相似文献   
115.
准确解码语音中的情绪信息能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此能力对新生儿和婴儿尤其重要,因为人类刚出生时听觉系统远比视觉系统发育得完善。虽然已有研究表明5~7月龄的婴儿能分辨不同情绪种类的语音,但目前对新生儿的研究还非常少。人类是否在出生时即具有分辨不同种类情绪性语音的能力?新生儿对情绪的加工是否存在正性或负性偏向?本文选用odd-ball范式考察高兴、恐惧、愤怒三种韵律性语音在1~6天龄新生儿大脑中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实验1直接对比三种情绪性条件,发现新生儿大脑的额区(F3和F4电极点)可以区分情绪性语音的正负性,正性(高兴)语音诱发的\"失匹配反应\"幅度明显大于负性(愤怒和恐惧)语音。实验2采用偏差和标准刺激反转的odd-ball范式,证实了实验1的结果并非源于三种情绪语音物理属性的差异。本文的结果提示,新生儿大脑可自动辨别正性与负性情绪语音,但尚不能将愤怒和恐惧两种负性语音区分开来。更重要的是,高兴语音比两种负性语音诱发了更大的失匹配反应,这一结果首次从神经学层面(电生理指标)为新生儿情绪性语音加工的正性偏向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16.
采用自定步速阅读范式,探讨了7~10岁普通话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语义一致和不一致情况的加工表现。被试分为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实龄匹配儿童和语言能力匹配儿童三组,结果表明7~10岁的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与年幼的语言能力匹配组儿童一样,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条件下的加工快于不一致条件,两组儿童的表现均符合词汇体假设;与此不同,实龄匹配儿童的加工速度整体均快于以上两组儿童,且词汇体和语法体一致与不一致条件下的加工速度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普通话7~10岁特异性语言损伤儿童对词汇体和语法体组合合法性的习得仍不成熟,语法体的加工仍受词汇体影响,处于语法体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17.
本研究筛选了11项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言语自闭症人群词义加工的研究, 探讨了该人群与典型人群脑激活模式的差异是否具有跨研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差异的脑激活模式稳定存在, 且表现为主要涉及左额上回的典型脑区激活不足。该结果为言语ASD人群语言加工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来自词义加工的跨研究激活证据, 在明确“减弱的额叶激活”这一稳定差异表现的基础上, 强调了针对不同语言加工任务开展元分析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8.
庞维国 《心理科学》2011,34(2):505-509
摘 要 《吕氏春秋》关于智力内涵的诠释大大超过前人,它所描述的“知时”、“知化”、“长见”、“察微”、“贵卒”等智力特征与现代智力理论相契合;它提出的“人同类而智殊”、“小智非大智之类”、“智不遇时则无功”、“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等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先秦学者的智慧;它关于通过“自反”、学习促进智力发展的主张,对当今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吕氏春秋》的智育定位主要是王道,它较少注意先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这是其局限。关键词 吕氏春秋 智力观 个体差异 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119.
条件性味觉厌恶分化后臂旁核c-fos表达的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口内注入糖精或蔗糖溶液为条件刺激,腹腔内注射LiCl为非条件刺激,在大鼠形成条件性味觉厌恶后进行分化训练,观察味质和嗜好性对臂旁核各亚核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味质和嗜好性对背侧外侧亚核(dls)和腹侧外侧亚核(vls)的c-fos表达无影响;在内侧外侧亚核(ils)和外部内侧亚核(ems),蔗糖诱导的c-fos表达高于糖精,但在外部外侧亚核(els),糖精诱导的表达高于蔗糖;嗜好性刺激引起ils、中央外侧亚核(cls)和cms内c-fos高表达,厌恶性刺激引起ems和els内的高表达。在ils和cms嗜好性与味质的影响各自独立,在els和ems内嗜好性与味质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提示PBN内存在味质辨别和报酬评价的代表区,两种代表区有交迭,ems和els对味质信息和报酬信息的整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0.
Within a comprehensive mental health service array for youth, Intensive Home Based Services (IHBS) are designed to meet the needs of youth with significant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in their home communities, avoiding the need for out-of-home services, particularly residential care. We examined youth receiving IHBS as their first service in the state of Hawaii system of care (N = 163) to determine how successful IHBS were in preventing the need for more restrictive services within 12 months of intake. Subsequently, we investigated characteristics that might be predictive of a youth’s need for service intensification within 12 month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found that greater age, level of service need,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at intake predicted use of more restrictive services within 12 months of intake, whereas gender, ethnicity, diagnosis, service intensity, and clinician credentials did not. Overall,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IHBS were reasonably successful in preventing residential placements, and provided some basis for determ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youth likely to require more restrictive placements within a one year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