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5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goal of this paper is to emphasize several important detail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parricide: a) the schizoid personality structure as a potential basis for brutal offenses, b) the role of dissociation during the commitment of crime; and c) the contribution of non-standar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struments and Gray's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in illuminating the killer's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 for the offense. A parricide case was analyzed through psychiatric examination, standard clinica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Activation Scales based on Gray's theory.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perpetrator suffered from 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that there were visible signs of peritraumatic dissociation at the moment he committed the offense.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a schizoid personality sometimes become a perpetrator of a brutal offense in situations where he feels he is in danger of punishment, and his personal space is being threatened, b) dissociation, activated by murder itself, can help the murderer to protect himself from a traumatic situation which overcomes his resources, and c) Gray's theory can serve a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cases as this one.  相似文献   
172.
173.
克隆性分析技术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对肿瘤的思维。“莱昂假说”的创立、印证以及克隆性分析技术的发展、应用,已经使我们重新认识了许多肿瘤和肿瘤前期病变的性质。其间的研究工作启示我们,科学需要源于事实基础的大胆猜测,更需要有求异性思维,敢于突破、善于联想根源于深厚的知识沉淀。  相似文献   
174.
制约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分析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推行难、基金筹集难、有效管理难等问题,讨论了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观念因素、体制因素、道德因素、管理因素,并提出相应了更新观念,政府主导,创新体制,加强立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5.
行为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有效的干预方案的设计离不开合理的理论模型指导。提出的模型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认知-情感神经网络决定的,它包括自己、他人、环境和行为动机四个层次化的子系统。该理论模型不仅为系统理解卫生行为提供了有用的思维框架,还对行为干预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6.
人文社会医学教学,应从各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内涵”深化以及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全景式”的“医学人文概论”为导论,辐射众多人文社会学科的领域;以专题讲座为载体,凸现医学教育“前后期”特征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加强课堂教学与“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实践相统一,努力培养素质全面、人格高尚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77.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该病的研究没有成熟的思路可供借鉴。我们从该病的临床表型出发,通过综合分析,推测该病属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并成功分离、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依据该病的临床特点,确认患者对病原菌易感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充分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IFN-γ相关分子基因多态性是FBGT发病的主要机制的假说,最终通过实验证实了该假说。  相似文献   
178.
虽然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正在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其临床疗效是否能够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媲美,目前尚不能妄下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治疗中各有其最佳适应证,相互之间是不可替代、但可以互补的。而且联合治疗、杂交技术和微创治疗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9.
不良生活方式形成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应当既包括生活活动,又包括生产活动,是一种连续的行为。不良生活方式具有自创性、社会性、播散性和可改变性。健康生活方式具有主动性、高尚性、和谐性、适宜性和健康有利性。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生活目的需求和动机的错位,人格缺陷,社会压力与从众心理,无知及社会的变迁等。  相似文献   
180.
为了解农村居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和利用现状,分析农村中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适合农村实情的中医医疗发展道路,通过对家庭入户进行相关问卷调查,收集农村居民对中医医疗的认知及利用的相关资料,证明中医医疗在农村的信任度及利用水平随居民年龄增大而增加,农村中医医疗现状居民满意度仅为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