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段文灵 《伦理学研究》2006,(2):78-82,104
把祖国、人民的利益视作高于一切,为了它甘愿献出自己的全部,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奉献精神是每一名革命军人所应有的品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转换,这种奉献精神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确认识并合理分析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合理功利意识下的奉献精神,不仅是新世纪继承与弘扬革命军人奉献精神的需要,更是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2.
员工主动行为因有利于个人和组织的长远发展而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主动行为对员工本人的人际内影响,而较少考虑对领导者的人际间影响;同时,考虑到员工在领导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员工的主动行为如何影响领导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做理论性整理将极大丰富对员工主动行为的认识。学界基于归因理论、内隐追随理论、自我-他人评价一致性理论等对上述自下而上的影响过程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领导者对员工主动行为的态度评价和行为反应受到多重边界条件的影响。未来研究可具体化员工主动行为所诱发的领导者心理与行为反应,探索员工主动行为与领导方式的循环关系,以及深挖主动行为与绩效评价之间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33.
在建言行为发生链中,管理者扮演着征求者和反应者的不同角色。在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却罕于从员工处征求建言,或未能对员工建言做出有效反应。在学术界,目前有关管理者征求建言、纳谏和建言/建言者评估的研究日益丰富,但不成系统。为解决这些实践和理论上的不足,提出并整合建言行为链框架;并基于输入-过程-输出模型,从管理者角色入手,系统分析和归纳管理者征求建言、采纳建言、评估建言(者)的前提和结果,以诠释管理者在员工建言行为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并为管理者更好履行建言管理职能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34.
非医用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性别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胚胎植入前基因诊断(PGD)性别的非医学用途,尚有很多争议。从伦理学角度考虑,非医用PGD性别选择存在文化差异,在亚洲一些国家可能会引起人口性别比失衡以及性别歧视等,在西方一些国家可能不存在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135.
医院提出“病人就是上帝”的口号并没有让广大患者得到真实的利益,新时期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于培养医生的医学人文精神,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则需要医生树立起把自己看作上帝的高尚信念。  相似文献   
136.
后基因时代到来后蛋白质组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系统化和网络化研究神经源性疼痛模型中,神经系统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必将是未来疼痛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组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用于判断疼痛的新工具,更有利于疼痛机理的揭示.  相似文献   
137.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并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角度出发,通过查阅并汇总文献,论述了糖尿病对现代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究了影响糖尿病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最后提出了三种防治糖尿病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8.
凌斌  段锦云  朱月龙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0):1580-1589
工作场所中的心理安全感是一个多层面(个体层、团体层、组织层)的认知型构念,它指的是个体在如实表现自我时,相信其自我形象、地位和职业生涯等不会受到负面评价的感知,也是个体在群体、组织和人际交互中能够感受到安全的共享信念。个体特征、人际关系质量、群体活动与结构、领导特征等对员工心理安全感具有预测作用。而心理安全感对员工的学习行为、进谏行为、创新、工作敬业度和工作绩效等有着积极影响。未来关于心理安全感的研究需加强对结构测量等方面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9.
杨伟文  李超平 《心理学报》2021,53(5):527-554
近年来, 资质过剩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环境不匹配现象, 引发了较多学者的关注, 但相关研究结论尚有争议。对包含383项独立研究、945个效应值及575061个研究样本的321篇文献开展元分析:(1)直接效应检验表明,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情绪(愤怒、无聊)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不显著; 在个体绩效方面,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角色外行为(反生产行为、离职)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角色外行为(创新、组织公民行为等)和任务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2)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表明, 资质过剩感能够通过增强消极情绪, 进而增加消极角色外行为、减少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 能够通过增强积极自我概念, 进而增加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减少消极角色外行为; (3)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在资质过剩感通过情绪-认知加工系统影响个体绩效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在高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弱,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正向影响; 在低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强,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负向影响。(4)资质过剩感与个人-工作匹配相关性较强, 与个人-组织匹配相关性较弱; 与二者相比, 资质过剩感对压力感、离职的预测效果最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资质过剩感对个体绩效的复杂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并为组织如何管理资质过剩员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0.
群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特性被称为群体实体性。研究从行为的行动目标和动作形式两个特征维度出发,探讨了行动目标一致性和动作形式一致性如何共同作用于群体实体性。结果发现,在不同群体规模下,群体成员具有一致目标的群体实体性均高于不一致条件,但只有当行为发生在群体情景且符合合理性原则时,动作形式一致性对该影响关系才起到调节作用。该结果表明,只有当行为发生在群体情景且符合合理性原则时,行动目标和动作形式才联合作用于群体实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