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3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While the majority of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dispositional mindfulness and the efficacy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ere has been limited study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state mindfulness on emotions and its potential mechanism. Therefore, we conducted an ambulatory assessment study to monitor state mindfulness and emotions in daily life and examin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rumination in a natural context. One hundre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rated their state mindfulness, rumination, and emotions (e.g., anxiety, depression, happiness) five times per day for a week. Using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 we and found that at the within‐person level, higher current state mindful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subsequent positive emotions and less subsequent negative emotions. Current rumination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current state mindfulness and subsequent positive emotions (happiness, relaxation, contentment, interest) and negative emotions (depression, anger, boredom, sadness). At the between‐person level, higher state mindful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more positive emotions and less negative emotions. Individuals’ overall rumination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state mindfulness and emotions (depression, anger, boredom, sadness, relaxation). We concluded that higher state mindfulness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umination, which in turn resulted in more positive emotions and less negative emotions. More important, state mindfulness also exerted a dynamic impact on daily emotions via rumination.  相似文献   
982.
临床行为观察发现,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普遍存在不能与他人建立视线接触, 不能追随他人视线看向目标物体等视线加工(gaze processing)障碍。然而已有实验研究发现该群体在实验情境中普遍存在视线接触(eye contact)异常, 但其视线追随行为(gaze following)则存在正常与异常并存的现象。基于视线加工双通路理论的启示, 该障碍可能是由于视线加工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而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所致。然而, 该理论尚缺乏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是视线接触障碍潜在神经机制的直接证据, 还需进一步考察皮下通路先天功能异常对视线追随障碍的影响作用, 以及皮层通路后天发展异常即其补偿机制的神经回路及早期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83.
易伟  梅淑婷  郑亚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8):1439-1450
努力(Effort)与奖赏系统关系密切。当前关于努力在奖赏加工中的作用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努力是一种成本还是一种奖赏?理论模型包括:其一, 努力是一种成本, 会降低奖赏的价值, 相应的理论解释包括内部成本模型、机会成本模型及信号模型等; 其二, 努力能够提升奖赏的价值, 相应的理论解释包括认知失调和努力的合理化模型、习得性勤奋理论及认知需求理论等。这两种观点均得到了来自于动物学、行为学、电生理学以及神经影像学等证据的支持。未来研究需要对努力准确定义, 从时间进程角度对努力的理论进行整合, 进一步考察努力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84.
认知自动化是人类学习和进步的必经之路。传统的二分法通过无意识等特征简单地将认知加工过程分为受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但这些特征取决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范式, 不具有普适性。近年来研究者根据注意资源有限理论提出自动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注意资源需求的减少是自动化发展的核心特征。相比二分法, 这种渐进观更加符合实证研究的发现。而且, 渐进观在信息加工自动化理论和技能习得理论的阶段性中都得以体现, 进一步证明了渐进观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985.
肢体是社会性信息的重要载体。研究肢体表征的早期发展对于揭示其肢体表征加工的内在机制, 进一步理解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肢体形状和肢体动作两个方面来看, 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婴儿在处理肢体结构信息和运动信息时的表征方式, 并提出了婴儿肢体表征发展机制的两种理论。未来应进一步明确婴儿肢体表征的具体发展过程及关键期, 并通过脑成像技术探究生物运动偏好对于肢体表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86.
视觉统计学习是指个体依据视觉刺激之间的转接概率来掌握统计规律的过程。本研究通过5个实验探讨了个体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进行视觉统计学习的加工机制。每个实验均包括熟悉(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在熟悉阶段, 让被试观看名人面孔并完成重复图片探测的无关任务; 在测试阶段, 让被试进行二选一迫选任务。其中, 实验1和2分别考察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的视觉统计学习效果; 实验3分别考察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视觉进行统计学习的精确性; 实验4进一步考察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进行视觉统计学习的时间特征; 实验5验证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的视觉统计学习具有面孔特异性。结果表明:个体能同时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进行精确的视觉统计学习; 基于正立名人面孔的视觉统计学习效果显著高于基于倒置名人面孔的视觉统计学习效果; 虽然基于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的统计加工都具有一致的精确性, 但后者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这提示: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的视觉统计学习具有面孔特异性, 个体基于名人面孔视觉特征和语义信息的视觉统计学习过程是分离的, 统计运算发生于面孔特征加工完成之后。  相似文献   
987.
杜晓梦  赵占波  崔晓 《心理学报》2015,47(4):555-568
对于新产品推出的成功与否, 较早采用者的评论和建议的影响相当巨大,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评论效价(正面评论/负面评论)、新产品类型(渐进性新产品/革新性新产品)和调节定向(促进定向/防御定向)对新产品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实验1设计为2(新产品类型:渐进性新产品/革新性新产品)×2(评论效价:正面/负面)的组间操控设计, 结果表明:相对于渐进性新产品, 负面评论对革新性新产品的有用性更高, 正面评论对渐进性新产品和革新性新产品的有用性差异不显著。实验2设计为2(新产品类型:渐进性新产品/革新性新产品)×2(评论效价:正面/负面)×2(调节定向:促进/防御)的组间操控设计, 结果表明:促进定向的个体认为正负面评论有用性差异不大, 而防御定向的个体认为负面评论有用性显著高于正面评论; 对于促进定向的个体来说, 新产品类型对于评论效价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有调节作用, 而对于防御定向的个体来说, 新产品类型的这种调节作用则不存在。  相似文献   
988.
对703名初中生(平均年龄14.30岁)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了青少年歧视知觉、亲子依恋在家庭经济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了性别、年级后, 家庭经济压力对青少年抑郁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在家庭经济压力对抑郁的正向预测关系中, 歧视知觉起中介作用;(3)家庭经济压力通过歧视知觉对抑郁的中介作用受到亲子依恋的调节, 相对于亲子依恋水平较高的青少年, 中介效应仅在亲子依恋水平较低的青少年中显著。  相似文献   
989.
研究以故事情境短文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即时与延时48h后虚假记忆变化表现及其与真实记忆相分离的认知神经机制。结果表明,虚假记忆在延迟48h后诱发的LPC走向比即时更正性;即时条件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认知加工相分离表现在有意回想加工及额叶后提取加工阶段,延迟48h后仅表现在额叶后提取加工阶段。上述结果为虚假记忆存在随时间变化及其与真实记忆相分离提供了电生理证据。  相似文献   
990.
采用多指标探测范式, 从客体信息以及活动信息的角度出发, 考察事件框架内外时间、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事件框架内, 维度转换并不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 时间转换与终止的活动信息相结合引起情境模型的快速更新, 而空间转换与移除的客体信息相结合引起情境模型的快速更新; 在事件框架外, 维度转换是情境模型更新的充分条件, 维度转换会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研究丰富了事件框架依赖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