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0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40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古代山东地区的蚕桑丝织业一直在全国居于中心地位,无论是生产规模、普及程度以及绢帛质量都居全国之首,其基础就在于山东地区有先进、发达的蚕桑丝织技术。本文以《齐民要术》的有关记载,结合其它资料,从种桑、养蚕、初加工、颜料诸方面了解一下古代山东的蚕桑和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43.
孟迎芳  董月晴  陈荃 《心理学报》2021,53(5):469-480
Swallow和Jiang (2010)最早发现, 编码时的目标探测会促进同时呈现的背景信息在随后记忆测验中的表现, 并将这一现象称为注意促进效应(Attentional Boost Effect, ABE)。随后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并不会出现在概念内隐测验中, 由此提出目标探测主要促进的是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而非语义加工。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 操纵了对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类型(知觉加工或概念加工)。结果发现, 当与目标探测同时进行的是对背景信息的概念加工任务,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概念内隐测验中。反之, 当对背景信息进行的是知觉加工任务时, 则ABE会出现在随后的知觉内隐测验而不是概念内隐测验中。这些结果表明, 目标探测既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知觉加工, 也可能促进背景信息的语义加工, 但只有在目标探测下背景信息的编码加工与随后内隐测验中所依赖的提取加工具有一致性, 才会产生ABE。  相似文献   
44.
宋琪  陈扬 《心理学报》2021,53(8):890-903
基于人-环境匹配理论和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 本文探讨了下属需求和接受的授权型领导匹配性对下属态度、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及情绪耗竭的中介作用。本文分别通过对150位领导与150位下属(研究1)、50位领导与243位下属(研究2)的配对样本开展两项多时点、多来源的问卷数据收集, 并采用跨层次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得出以下结论: (1)下属需求和接受的授权型领导失配会导致下属情绪耗竭; (2)相对于授权不足, 领导的过度授权更会导致下属情绪耗竭; (3)下属需求和接受的授权型领导匹配性通过作用于下属情绪耗竭进而影响下属对领导的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45.
随机抽取80名大学生参与实验,采用DRM(Deese-Roediger-Mcdermott)范式,探讨了激活水平和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随机呈现条件下,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显著低于分组呈现条件,但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在两种条件下无差异。(2)在高激活水平条件下,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明显低于低激活水平条件,但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在两种激活条件下的差异不够明显。这表明,呈现方式对关键诱饵的错误再认率有显著影响,而激活水平的影响则不显著。由此可知,人们的记忆可以在没有任何外界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因内在联想过程而自发地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46.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ASMR)是指在特定的视听刺激下,某些个体(ASMR敏感个体)在头皮后部、颈部乃至全身体验到一种令人极度愉快和放松的刺麻感的现象。其中,刺麻感的产生可能是个体大脑中负责感觉和肌肉运动的脑区高度激活引起的; 而与情绪和奖赏有关脑区的高度激活以及心率和呼吸频率的下降可能是产生愉快和放松感的重要原因。相比普通个体,ASMR敏感个体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共情特质、感觉受暗示性和特质正念。这可能说明ASMR敏感个体的感觉敏感性较高,情绪稳定性较弱,且比较关注自己身体的内外感受。这些个性特质可能导致ASMR敏感个体对某些视听刺激中所包含的一些感觉和情绪信息更加敏感,对其反应也更加强烈。目前,ASMR已经被用于抑郁,压力,失眠和慢性疼痛等的临床治疗以及商业广告之中。但ASMR可能会干扰个体的执行功能,在认知控制需求较高的情景下应尽量避免接触ASMR刺激。  相似文献   
47.

The high self-esteem (HSE)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investigating differences 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esteem. 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the 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 and the odd-one-out search task to explore how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elf-esteem process social information in self-threatening situ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elf-esteem had an attentional bias toward negative information and had different attentional biases toward angry faces in self-threatening situations. Individuals with fragile HSE and low self-esteem showed facilitated attention to angry faces and had difficulty drawing attention away from them; secure HSE individuals only showed difficulty disengaging attention from angry faces.

  相似文献   
48.
快速脱离假说和信号抑制假说都是将传统的自下而上捕获和自上而下控制结合起来的混合模式假说。快速脱离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总能在第一时间自下而上地捕获注意,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注意会迅速脱离该位置。信号抑制假说认为突显干扰物都会产生“注意我”的信号, 当突显干扰物与任务要求不符时, 该信号会被自上而下地抑制以阻止注意捕获发生。前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空间线索提示范式和眼动脱离范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独子探测策略, 而后者相关的研究多采用额外单例范式的变式, 实验中被试采取特征探测策略。未来研究应采用不同的刺激类型和实验方法进一步为两个假说提供证据支持, 同时要关注奖赏、训练等因素对“捕获-脱离”和“信号-抑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随着网络教学和视频学习的普及, 近期大量研究关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作用。真人教师对学习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存在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真人教师能够促进学习; 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则认为教师的存在会阻碍视频学习。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发现:第一, 教师对视频学习效果有比较弱的促进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测验(d = 0.23)和迁移测验(d = 0.1)中; 第二, 教师对视频学习主观体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感知(d = 0.49), 学习兴趣(d = 0.5)和学习满意度(d = 2.21)上, 显示中等及大的效应; 第三, 教师的存在会降低学习者对视频学习材料的注视时间(d = -2.02)。未来研究仍需要从真人教师呈现方式、学习者特征、学习材料特征以及测量方式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240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究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友谊质量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儿童期虐待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2)自尊在儿童期虐待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间接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友谊质量的调节。友谊质量高、低水平下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但友谊质量较高的青少年群体中儿童期虐待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