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胎藏界之文殊,左手持青莲,表示专司一切如来之智慧,不染着法的无相之智慧;金刚界之文殊,右手持利剑,表示能断一切烦恼。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最勇敢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进的。文殊手持莲花或手持利剑的形象,  相似文献   
82.
本研究拟考察早期各种情绪性成分及其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被试为299名儿童及其父母。母亲在儿童6和14个月时报告儿童的各种情绪性成分,父母在儿童48个月时分别报告儿童的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结果发现:(1)6个月时的受限后沮丧和恐惧不能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与社交能力,但14个月时的受限后沮丧能显著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恐惧能显著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负向预测社交能力。6和14个月时的微笑/大笑均能显著正向预测社交能力。(2)在14个月时,恐惧能显著负向预测高受限后沮丧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但不能显著预测低受限后沮丧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在14个月时,恐惧能显著负向预测低微笑/大笑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但不能显著预测高微笑/大笑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83.
邓潇斐  郭建友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1992-20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重性精神病, 其原因尚不明确。经典的多巴胺缺陷理论假说在某些方面欠缺解释力; 与此同时, 关于Parvalbumin阳性的中间神经元(后简称PV+神经元)缺陷在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逐渐明晰, 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PV+神经元在绝大部分脑区中是一种快速放电的抑制性神经元, 参与了突触可塑性的调节, 兴奋/抑制平衡的维持和神经发生等。而在精神分裂症中, PV+神经元的异常在患者和动物研究中都被普遍证实, 并发现与 NMDA受体缺陷、gamma波异常和氧化应激存在某些关联。  相似文献   
84.
本研究从北京、重庆和石家庄选取三所初中学校1038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和情绪管理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父母冲突和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而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其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冲突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青少年的冲突评价和情绪管理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直接作用更为明显。(3)相比青少年的冲突评价,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起着更为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5.
现代性道德合法性危机标志着道德形而上学走到了黄昏,后现代主义解构了道德本体论,把个人情感、欲望、意志等合理性感性因素整合进道德人格结构与功能中去,道德回归生活本身,生活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解构了"宏大叙事"总体化道德努力,道德话语权的个体回归使每个人都能在道德的世界自由而充分的生长,过上真正属人的生活;解构了"同一性"普遍化道德,摆脱道德形而上学的纠缠,在一个没有伦理的社会中进行自由的道德选择.在我国满载张力和快速节律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建构,既要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型.又要汲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道德形而上学远见卓识的批评,惟有如此,我们的伦理世界更加丰富,更加成熟,从而超越现代性而后现代化.  相似文献   
86.
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是指, 个体在决策中受到选择方案框架形式的影响而表现出合作、互惠及利他行为及倾向改变的现象, 是框架效应在社会偏好领域的运用。预期理论、错误知觉说、心理动力模型、情绪维护理论以及解释水平理论分别从价值函数、知觉偏差、内部心理动力、情绪及认知表征角度解释了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 心理距离、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和文化等因素对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从社会偏好中的框架效应的心理机制与神经机制、研究范式及外部效度改进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7.
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量表法以170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情绪向性(分正、负向情感变量)、情绪表达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差异检验表明:男性的负向情感多于女性,情感表达不如女性,在正向情感、快乐感上无显著性别差异;大一学生的快乐感多于大四学生,在正、负向情感、情绪表达性上无显著年级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快乐感、正向情感与多数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负向情感与所有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表达性与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3)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负向情感对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均构成显著回归效应,情绪表达对人际敏感、敌对、抑郁、焦虑等因子构成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88.
关注健康公平,保障健康权益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健康公平与健康权益的问题不断引出争论,而且,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也都与健康公平相关.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对于全体居民来说,并不仅仅具有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意义,而且还是人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一个前提,是人们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决策过程的一个前提,有着超出个人投资回报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卫生改革过程中应该关注健康公平,合理保护居民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89.
真实性及其伦理边界——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伦理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追求并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者的伦理准则。然而和任何准则都不可能是绝对的一样 ,真实性同样不是一条绝对性原则。在具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 ,由真实性引发的伦理冲突是经常存在的。新闻从业人员的职责之一 ,就是如何运用自己的道德智慧来解决这些伦理冲突。  相似文献   
90.
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通过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表情辨识程序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82名3~4岁幼儿的家庭情绪表露气氛、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认知与其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显著相关;(2)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情绪认知发展显著相关;(3)家庭情绪表露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