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8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Two hypotheses, attentional prioritization and attentional spreading, have been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object-based attention. The attentional-prioritization hypothesis posits that the positional uncertainty of targets is sufficient to resolve the controversy raised by the competing attentional-spreading hypothesis. Here we challenge the sufficiency of this explanation by showing that object-based attention is a function of sensory uncertainty in a task with consistent high positional uncertainty of the targets. In Experiment 1, object-based attention was modulated by sensory uncertainty induced by the noise from backward masking, showing an object-based effect under high as compared to low sensory uncertainty. This finding was replicated in Experiment 2 with increased task difficulty, to exclude that as a confounding factor, and in Experiment 3 with a psychophysical method, to obtain converging evidence using perceptual threshold measurement. Additionally, such a finding was not observed when sensory uncertainty was eliminated by replacing the backward-masking stimuli with perceptually dissimilar ones in Experiment 4.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object-based attention is influenced by sensory uncertainty, even under high positional uncertainty of the targets. Our findings contradict the proposition of attentional spreading, proposing instead an automatic form of object-based attention due to enhancement of the perceptual representation. More importantly, the attentional-prioritization hypothesis based solely on positional uncertainty cannot sufficiently account for object-based attention, but needs to be developed by expanding the concept of uncertainty to include at least sensory uncertainty.  相似文献   
232.
航空模拟舱飞行行为的EPIC理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执行过程交互控制(EPIC)理论框架为基础,建立了一个虚拟飞行员飞行过程的计算模型,并对人在复杂任务下的作业绩效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1)该研究在原有EPIC理论基础上发展的仿真模型合理可行;(2)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拟合良好,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该研究为以仿真方法研究复杂任务的心理过程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33.
论寿命学:2.梦想与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类最大寿命的相对有限性为基础,论述现阶段延长人类寿命面临的问题以及人类最大寿限演化的远景并着重指出依靠现行医疗模式延寿潜力的有限性以及改变医疗保健观念与运行体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34.
小学儿童谦虚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傅根跃  陈伟伟 《心理科学》2000,23(5):581-585
本研究分析比较了314名7、9、11岁儿童对谦虚故事的道德评价及其评价理由,试图以此初步揭示儿童谦虚观念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长,没有谦虚观念的儿童人数比例显著减少,9岁和11岁有谦虚观念的儿童比例显著高于7岁儿童,且11岁儿童出现了一种后谦虚观念--认为人做了好事就应该承认,没有必要谦虚.  相似文献   
235.
日本侵华战争的责任不能仅归咎于少数统治者,普通民众对战争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战时期,日本社会各界都投入拥护支持战争的浪潮之中,掀起了"举国战争狂热".传统国民性是日本掀起全民战争狂热的重要原因.浓重的狭隘民族主义是近代日本民族的基本特征,他们中的多数人曾虔诚地投入了侵略战争,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使得在整个战争期间乃至战后,没有多少人对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做出反省,这也是日本总不能对这场战争有彻底的正确认识的民众根源.  相似文献   
236.
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轻度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以自编智力测验为工具操纵不同的反馈情境,采用2(轻度抑郁,非抑郁)×3(无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对被试的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抑郁者的外显自尊显著低于非抑郁者,而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成败操纵后个体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并无显著变化,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无反馈、正反馈情况下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而在负反馈情况下,抑郁者与非抑郁者的自尊分离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37.
人的设定是指人对人自己的基本认识、定位、定性,及其在此基础上对人自己未来的展望、设计.人的设定与环境伦理理念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这既可从理论上也可从环境伦理理念的变迁史上得以阐述.这样的互动关系研究,特有助于人们展望人的设定方面的新变化,同时期待环境伦理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38.
自我控制是欺骗识别中一种重要的动机线索。但无论是在识别欺骗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动机线索角色, 还是在欺骗行为中, 自我控制扮演的监管机制的角色, 其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还不完全清楚。自我控制能力与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些影响的神经基础也还没有完全破解。因此, 有必要结合行为、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功能性磁共振(fMRI)等多种技术手段来考察识别欺骗和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资源在欺骗中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旨在探求在识别欺骗中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识别他人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欺骗行为中是自我控制能力, 还是自我控制资源在起主要作用; 自我控制资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是符合能量耗竭观, 还是符合能量保存观。  相似文献   
239.
选取高生态学效度的科学发明问题作为实验材料, 采用“学习−测试”的两阶段实验范式, 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基于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的分析方法, 研究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神经机制。在控制被试性别、年龄和常规性问题解决能力后, 结果发现左侧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ReHo值和个体科学发明问题解决的正确率显著正相关, ALFF的结果同样印证了这一发现。结果强调了ACC在科学发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0.
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学习判断是元认知判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未来记忆成绩的预测。产生机制及其准确性是学习判断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理论,试图说明学习判断的机制与准确性。Koriat的线索模型总结了以往的研究发现,加深了人们对学习判断的理解,但该模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指出了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