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2篇 |
免费 | 272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13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74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65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78篇 |
2009年 | 68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72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共情是个体设身处地地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的心理现象,是道德与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泉。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蕴含着具有深远理论意义和生动实践意义的共情观。本文将共情的情绪与认知两种成分作为视角,对儒家经典文本中的共情观进行梳理、分析与比较,发现儒家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一体之仁"、"忠恕之道"、"絜矩之道"等思想观点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物待人道德伦理观的同时,在社会交往、理解他人等方面与共情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以及心理学原理。基于此发现,未来在继续探究儒家核心观念"仁"等文本与共情的联系与区别的同时,还可以针对儒式文化中的共情观,进一步尝试实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242.
The Joint Moderating Effects of Activated Negative Moods and Group Voice Climat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Distance Orientation and Employee Voice Behavior
下载免费PDF全文

Employees inherently have concern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speaking up,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notable for employees with high power distance orientation (PDO). Drawing on ideas from the dual‐pathway model of mood and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we propose that activated negative mood and group voice climate can synergistically facilitate high‐PDO employees' voice behaviors. Using a sample from 305 real‐estate sales agents in 66 work groups in Taiwan, we examined the joint moderating effects of activated negative mood and group voice climate on employees' two forms of voice behavior. Our results show that PDO ha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promotive voice but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prohibitive voice. Nevertheless, our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ituation where both activated negative mood and group voice climate were high, PDO no longer ha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promotive voice, and even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prohibitive voic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theoretical insights for the voice literature and offer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facilitating opinion expression in organisations. 相似文献
243.
244.
245.
父母网络监管对于减少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效果往往不尽相同,本研究对41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了不良同伴交往在父母网络监管对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影响中的中介作用,以及父母网络监管对青少年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路径是否受亲子关系的调节。结果发现:(1)直接效应显示父母网络监管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不良同伴交往在父母网络监管对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中起“遮掩效应”;(2)亲子关系显著调节父母网络监管对不良同伴交往的影响;(3)整体模型检验发现,父母网络监管、亲子关系、不良同伴交往和网络游戏成瘾形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246.
247.
本研究以172名幼儿园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5~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 测查了语音范畴性知觉、语音意识、短时记忆和汉字识别, 并通过群体差异比较、分层回归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 探讨了语音范畴性知觉、语音意识和早期阅读的关系。结果发现:(1)5~7岁儿童的语音范畴性知觉、语音意识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2)语音范畴性知觉能力与语音意识, 特别是韵母意识和音节意识显著相关;(3)在语音与早期汉字识别能力的发展模型中, 语音范畴性知觉不直接影响汉字识别, 其对早期阅读的影响是通过语音意识的中介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48.
神经肽Y是一个多肽,广泛分布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以下丘脑的浓度为高,参与机体神经内分泌、情绪、行为等的调节。 为探讨慢性应激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脑内神经肽Y (NPY)的表达,以及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采用慢性应激与孤养方法,建立抑郁小鼠模型。用旷场行为 (Open-Field)法,观察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行为学改变方面的差异。将36 只抑郁模型小鼠随机分成盐酸氟西汀组、盐酸阿米替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并与12 只正常对照组比较。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 法、细胞酶联免疫法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 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比较四组小鼠下丘脑NPY 的表达。结果表明:(1)与正常组比较,抑郁模型组小鼠活动总路程与活动次数减少(p< 0.01),体重增速下降(p< 0.05)。(2)与正常组比较,抑郁模型组小鼠下丘脑NPY 的mRNA 表达下降(p< 0.01);经盐酸氟西汀、盐酸阿米替林治疗后,下丘脑NPY 的mRNA 及蛋白表达增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p< 0.01)。(3) 与正常组比较,生理盐水治疗组胞膜和胞质呈棕黄色染色,显示出明显的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经盐酸氟西汀、盐酸阿米替林治疗后,胞膜和胞质的着色与背景色接近,免疫组化呈弱阳性、阴性反应。提示抑郁模型组小鼠脑内NPY 表达水平有显著下降,使用抗抑郁药有利于提高脑内NPY 的mRNA 及蛋白表达,可能是此类药物产生抗抑郁效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49.
摘 要 为探索情绪刺激如何影响虚假记忆及其在分离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神经活动中的作用,以IAPS图片为标准情绪刺激,19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DRM实验范式,从行为、眼动和ERP三个方面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发现,情绪的唤醒度和效价都能促使虚假记忆的产生,只是唤醒度影响时程更早。眼动和ERP的联合分析还发现了在情绪刺激下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在神经活动层面上存在差异:早期虚假再认图片比真实再认图片需要更深的加工来实现对目标的识别;晚期虚假再认需要更多的信息搜索、比较等加工来完成其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250.
为探讨父母婚姻质量、情绪表达、教养行为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采用夫妻适应量表、父母情绪表达量表、教养行为量表和长处量表对贵州省某市2所1~6年级的442名学龄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2)父母积极情绪表达和接纳陪伴教养行为在婚姻质量和儿童亲社会行为间起中介作用,包括积极情绪表达独立中介作用、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独立中介作用和积极情绪表达-接纳陪伴教养行为的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效应存在儿童性别差异。因此,改善婚姻质量、增加积极情绪表达、持亲和教养行为,有利于促进孩子亲社会行为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