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5篇
  免费   1599篇
  国内免费   46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454篇
  2018年   367篇
  2017年   472篇
  2016年   468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705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381篇
  2010年   368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 research on selective exposure to information, people have been found to predominantly seek information supporting rather than conflicting with their opinion. In most of these studies, participants were allowed to search for as many pieces of information as they liked. However, in many situations,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at people can search for is restricted. We report four experiments addressing this issue. Experiment 1 suggests that objective limits regarding the maximum number of pieces of information the participants could search for increases the preference for selecting supporting over conflicting information. In Experiment 2, just giving participants a cue about information scarcity induces the same effect, even in the absence of any objective restrictions. Finally, Experiment 3 and 4 clarify the underlying psychological process by showing that information limits increase selective exposure to information because information search is guided by the expected information quality, which is basically biased towards supporting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limits act to reinforce this tendency.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This study not only elucidates how service quality cues and perceived risk are related, but also explores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Financial and psychological risks found to be affected mainly by reliability and empathy of service quality, whereas functional and social risks are influenced by tangibles cues of service quality. Finally, exactly how demographic variables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 quality and perceived risk is considered, and the family life cycle notably modulates this relationship. People in various stages may perceive different levels of service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ir age, which is a variable in the family life cycle.  相似文献   
993.
反思医院泄露病人隐私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医院泄露病人隐私现象,是阻碍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的绊脚石,是一种医疗领域人文缺失的表现.作为医院要设身处地的多为患者考虑,把尊重病人隐私当成一种常态,作为病人、家属及探视者,要自觉形成保护他人隐私的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994.
陈霞 《哲学动态》2005,(4):35-39
性命、形神、身心、肉体和精神、元神和识神、精气神、身心意等都是道教表达身心的术语,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常常交换着使用,但道教看重身体却始终一贯.身体在道教里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即是体验的领域又是体验的媒介,是其他价值得以实现的起点和场所.人与外界通过身体而交通.身体还具有文化的意义,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皆被身体所呈现.存在是在身体里的存在,离开了身体,无从谈心灵和精神.道教对于身体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在世界宗教中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995.
"道德"和"平等" --哈佛大学斯坎伦教授在华访问演讲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真 《哲学动态》2005,(9):42-46
美国哈佛大学斯坎伦(T.M.Scanlon)教授是目前西方最著名、最活跃和最具影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他和内格尔(Thomas Nagel)等人创办了<哲学和公共事务>(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杂志,该杂志已成为国际上最权威的哲学期刊之一.1982年,他发表了在西方学术界影响极为广泛的论文--<非自利契约论和功利主义>(Contractualism and Utilitarianism),使他成为继罗尔斯之后非自利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事实上,自这篇文章发表后,"Contractualism"一词已成了他理论的专有名词.该文也成为许多道德哲学论文集和研究生教科书必选的经典论文.2005年3月30日至4月5日,斯坎伦分别访问了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哲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围绕着"何为道德"和"平等何时变得重要"的主题做了四场演讲.  相似文献   
996.
心理学自1879年独立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一直存在着非人性化与人性化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所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导致心理学出现了分裂,心理学成为了一门学派纷争、理论对立、组织分裂的学科。该文着重分析了心理学的两大研究范式间和科学主义心理学本身中所存在的非人性化与人性化的矛盾与冲突,希望借此能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97.
该研究考察了非英语专业具有不同英语语言水平学习者在不同难度条件下两种文化特征熟悉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发现:(1)语言水平高,或对材料背景熟悉的学习者可通过调用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阅读理解,其得分均高于低水平,或对材料不熟悉的学习者;(2)在熟悉的文化背景条件下,当材料难度与学习者语言水平基本一致时,语言水平低的学习者也可较好地运用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阅读理解。实验结果表明:文化特征的内容熟悉度和英语语言水平(或文章难度)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语言水平越高,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998.
陈真 《世界哲学》2005,59(4):4-10
斯坎伦对他的非自利的契约论曾做了这样的概括:"思考对和错,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考虑,就是根据那些有着恰当动机的人无法合理拒斥的理由,思考面对他们我们能够辩护些什么."他认为道德上行为的对错或道德原则的根据就是人们之间所达成的协议、契约,即人们相互间的责任和人们之间共同持有的理由和看法.斯坎伦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其一,当人们没有相似动机的时候,道德的规则很难决定.其二,对合理性的标准问题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999.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雷雳  陈猛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9-177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更是首当其冲。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该文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  相似文献   
1000.
陈骐  刘岩  周晓林 《心理科学》2005,28(1):152-153
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是调节人类各种认知活动的一种重要执行功能,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了该领域内脑成像研究的新进展:(1)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脑机制;(2)不同种类的注意控制脑机制的一致性;(3)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对其它皮层中神经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