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9篇
  免费   119篇
  国内免费   207篇
  13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4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学前和初小儿童智能筛查——图片词汇测试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中心  郭迪 《心理学报》1984,17(4):46-55
美国L.M.Dunn 1965年修改发表的皮勃迪图片词汇测试(PeabodyPicture Vocabulary Test简称PPVT)目前仍是美国智力不足协会(AAMD)所介绍的常用智能测试方法之一。本文参考PPVT制订出适合我国城市学前期与小学初期儿童的图片词汇测试;在上海市区进行标准化;制订了智龄量表、智商和百分位数量表。本测试再测信度r=0.945,二测试者间信度r=0.913。奇偶信度r=0.945,测试标准误σ=4.5。本方法与“学前儿童能力筛查五十项”,“画人试验”,“WPPSI”总智商、语言智商、操作智商,语文成绩,算术成绩的效度相关分别为:r=0.478,r=0.466,r=0.590,r=0.531,r=0.427,r=0.652,r=0.609。本测试制订以来已经数千人次应用,证明是一种简便易行,省时经济,准确性较好,且能进行集体测试的学前及小学初期儿童一般智能(generalintelligence)的筛查方法(Screening test)。  相似文献   
182.
关于隐喻的研究和应用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并且呈现日趋增多的趋势,迄今隐喻已经成为工业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介绍了国外隐喻的理论发展、隐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及总结了目前隐喻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隐喻理论从早期的局限于语言修辞的传统理论到具有广泛意义的现代认知理论,从揭示隐喻“靶”事物和“源”事物内在关系的相互作用理论到隐喻对事物逼真性的构造理论,这一系列的概念、理论发展和演化过程充分体现了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语言发展中的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隐喻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些领域包括网络技术、工程设计、人机交互、组织行为、企业管理等。然而目前对隐喻应用和研究仍旧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者的工作大都局限于描述性和解释性的研究,在使用隐喻思想进行的设计和评价时也仍旧缺乏一个操作性的参照基准,因此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探讨对于隐喻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提供隐喻研究和应用一个整体的框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3.
继《再认性同一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一文之后,我们作了《回忆性同一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了在同一性判断中汉字信息的提取问题,旨在比较在回忆与再认条件下人们对汉字信息提取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回忆条件下意同判断的反应时最长,音近其次,形似最短。形似与意同判断,音近与意同判断间反应时差异显著,音近与形似之间不显著。 与前次实验相比。在回忆条件下语音的作用提高了,但形的作用仍然很大,说明字形与字音的编码对提取语义信息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回忆条件下,特征干扰都大于一般分心物的作用,说明单词的各种特征都影响到汉字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184.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pplicants' impression management (IM) tactics indirectly influence hiring recommendations through cognitive mechanisms (i.e. recruiters' perceptions of person–organisation [P–O] fit, person–job [P–J] fit, and person–recruiter [P–R] fit) or affective mechanisms (i.e. recruiters' positive mood) during authentic employment interviews for actual job openings.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221 applicant–recruiter dyads from 50 companies in Taiwa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pplicants' self‐focused IM tactic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cruiter perceptions of P–J fit,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hiring recommendations. In addition, applicant other‐focused IM tactics affect hiring recommendations through recruiters' perceptions of P–O fit. Moreover, applicants' non‐verbal IM tactics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recruiters' positive mood, which in turn affected recruiters' perceptions of P–J fit and P–O fit, thereby affecting hiring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85.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s how culture influences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proximity to the past and future, which may predict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self-continuity across time. In Studies 1 and 2, we hypothesized and found that Chinese participants saw the past and future as more connected and subjectively closer to the present compared to Euro-Canadians. Following this, we expected and found in Studies 3 and 4 that Chinese participants perceived greater self-continuity over time than Euro-Canadians. Additionally, perceived closeness to the past mediated the effect of culture on past–present self-continuity, which subsequently predicted present–future self-continuity. Study 5 further documented a causal effect of perceived distance to the past on self-continuit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attention to the past and future play a pivotal role in people's sense of self-continuity across time. Thi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mporal focalism, intertemporal discount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uro-Canadians.  相似文献   
186.
自精神分析学诞生以来,其发展进路经历了自我革命、客体关系革命、自体革命、关系革命和神经科学革命。英国独立学派是客体关系革命的主要发起者和中间力量,它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内部的“论战”,并在规模以及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独立学派的精神分析师以开放和折衷的态度批判性地汲取各种现存的精神分析观点,形成不同于克莱因学派的客体关系思想,并表现出独立性、开放性、关系性和真实性的内涵与特征。温尼科特、费尔贝恩和巴林特是独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建构出独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促使精神分析范式从一元驱力模式转向二元客体关系模式,推动了客体关系理论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后续精神分析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7.
在大规模被试评价中,任务完成的准确率一直是评价的主要指标。然而,在各种任务情景中,反映执行者素质的指标除了结果的正确性之外,决策过程的时效性同样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开发一个适合大规模评价情景,同时考虑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的模型,探索被试作答准确率与速度间的关系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基于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的速度与准确率研究,构建一个基于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的心理测量学模型。新模型参数能非常稳定而又精确地被估计,同时模型中的变量及其关系也能够很好地得到实测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8.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下社会大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通过启动实验考察因果报应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接纳是一种客观存在,55.83%的被试知晓因果报应,33.81%的被试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10.09%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23.67%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22.96%的被试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友。(2)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能显著地抑制厚黑行为,中性材料的启动不能抑制厚黑行为,因果报应启动的内容与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因果报应启动能更显著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因果报应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内核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性,因果报应观念应建设性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所用。  相似文献   
189.
This study aimed (i)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cioeconomic status, disease activity,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Chinese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patients; (ii)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risk fa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total of 160 RA patients underwent standardize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and completed several questionnaire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s, χ2 analyse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in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 found 30.6% RA patients were anxiety, and 27.5% had depression,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8 and 11.7%,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mong education, pain, disease activity, medication adherence, functional capacity, quality of life, and anxiety/depression. Meanwhi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poor quality of life and low education level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nxiety/depression in RA patients. In conclus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mong education, quality of life, and anxiety/depression in Chinese RA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