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22篇 |
免费 | 555篇 |
国内免费 | 182篇 |
专业分类
365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135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27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251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225篇 |
2010年 | 166篇 |
2009年 | 181篇 |
2008年 | 207篇 |
2007年 | 228篇 |
2006年 | 233篇 |
2005年 | 168篇 |
2004年 | 124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40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7篇 |
1973年 | 2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196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为感觉通道提供了新的刺激呈现方式,而且也了为心理活动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各心理机能与虚拟环境之间形成了不同的主导性心理活动层面,具有不同的心理教育任务和目标。实现虚拟环境下的心理教育目标需要多元方法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952.
个体反馈寻求的基础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标定向作为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主要内容,其反馈寻求的结构已引起人格心理学家的重视。感知到的代价和价值构成了反馈寻求的基础,而反馈寻求的频率、方法、类型、时机、来源和征兆等构成了个体反馈寻求的主体成分。对这些成分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反馈寻求与目标获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3.
954.
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53名初二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内隐攻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男生和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和母亲干涉保护、惩罚严厉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内隐攻击性测验上,男生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惩罚严厉等3个因子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55.
956.
957.
任务、年龄和性别对幼儿情绪理解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9名3-6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在简单面部表情识别任务、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任务、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任务和冲突情绪理解任务四种条件下幼儿情绪理解的表现。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发展不断提高,各层次的情绪理解上存在先后顺序,情绪理解性别差异不显著;2)幼儿在情绪类型识别上表现出一定的偏好;3)幼儿在情绪理解任务上的表现总体上存在潜在的认知一致性,在不同层次上又具有显著的任务特异性。 相似文献
958.
该研究以103名二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运用教育实验方法探讨了在多媒体情境下,不同认知风格、英语水平的儿童在不同教学控制策略下的英语学习效果。结果发现:(1)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无论其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还是场依存性,都是在教师控制策略下的学习效果好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控制策略;(2)英语水平较高且认知风格为场依存性的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学生控制策略下的学习效果显著好于在教师控制策略下的学习效果,而认知风格为场独立性的学生在两种策略下的学习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9.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60.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再认过程中,被试对被攻击者的辨别率(A')明显高于攻击者,B″也具有明显特征。证明人类的外显记忆更多倾向记忆“灾难现象”。②偏好测试中,被试偏好攻击者明显多于被攻击者。证实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实验性分离的存在。也就是说学习攻击性图片在人类记忆中,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启动效应。同时也证实了内隐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任务分离的加工演变过程。③偏好测试中出现被试对陌生人(中性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与被攻击者的总和。我们认为这是间接启动效应,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选择上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倾向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