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2篇
  免费   555篇
  国内免费   182篇
  3659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66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07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钟建军  陈中永 《心理科学》2006,29(1):154-157
虚拟技术和网络技术不仅为感觉通道提供了新的刺激呈现方式,而且也了为心理活动提供了新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方式。各心理机能与虚拟环境之间形成了不同的主导性心理活动层面,具有不同的心理教育任务和目标。实现虚拟环境下的心理教育目标需要多元方法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支持。  相似文献   
952.
个体反馈寻求的基础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进 《心理科学》2006,29(2):490-492,475
目标定向作为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主要内容,其反馈寻求的结构已引起人格心理学家的重视。感知到的代价和价值构成了反馈寻求的基础,而反馈寻求的频率、方法、类型、时机、来源和征兆等构成了个体反馈寻求的主体成分。对这些成分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反馈寻求与目标获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3.
幼儿加减法运算中的策略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英和  李琳  尹称心 《心理科学》2006,29(3):532-535
本研究随机选取北京市三所普通幼儿园小、中、大班儿童共90名,采用实物操作的非言语任务,考察3-5岁幼儿在加减法运算中的策略发展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的策略由模仿、交换向内化、相反数策略转化;3、4岁幼儿在相反数题中,更多使用模仿和交换策略,而5岁幼儿更多使用模仿、相反数策略;在标准型题中,儿童一般较多使用模仿和内化策略;最大表征对儿童策略选择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954.
父母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欣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6,29(4):798-801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53名初二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内隐攻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男生和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和母亲干涉保护、惩罚严厉4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内隐攻击性测验上,男生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母亲的惩罚严厉等3个因子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55.
上下级工作冲突处理方式量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晶  陈丽娜  张建新 《心理科学》2006,29(4):926-928
本文目的是编制上下级工作冲突处理方式量表,探讨我国员工该行为方式的特点。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和西方已有相关量表,构建量表题目,结合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中宜人性分量表,有效测试了5家单位的254名员工。经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退让、协调和对抗3个因素。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体现了中国文化下上下级工作冲突处理方式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56.
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素珍  朱久伟  樊琪  梅玮 《心理科学》2006,29(6):1452-1455
以探讨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为目的,以康健街道社区服刑人员为范围,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社区服刑人员在总体上虽基本属于正常人群在其人格特征仍与罪犯人群所特有的特点具有少量共性;其心理健康也普遍存在一定问题;同时,证明了社区服刑人员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联系,其结果可以在今后的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中加以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957.
任务、年龄和性别对幼儿情绪理解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丽霞  陈永胜 《心理学探新》2006,26(2):75-77,95
以69名3-6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在简单面部表情识别任务、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任务、基于信念的情绪理解任务和冲突情绪理解任务四种条件下幼儿情绪理解的表现。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随年龄发展不断提高,各层次的情绪理解上存在先后顺序,情绪理解性别差异不显著;2)幼儿在情绪类型识别上表现出一定的偏好;3)幼儿在情绪理解任务上的表现总体上存在潜在的认知一致性,在不同层次上又具有显著的任务特异性。  相似文献   
958.
该研究以103名二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运用教育实验方法探讨了在多媒体情境下,不同认知风格、英语水平的儿童在不同教学控制策略下的英语学习效果。结果发现:(1)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无论其认知风格是场独立性还是场依存性,都是在教师控制策略下的学习效果好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控制策略;(2)英语水平较高且认知风格为场依存性的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学生控制策略下的学习效果显著好于在教师控制策略下的学习效果,而认知风格为场独立性的学生在两种策略下的学习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59.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60.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再认过程中,被试对被攻击者的辨别率(A')明显高于攻击者,B″也具有明显特征。证明人类的外显记忆更多倾向记忆“灾难现象”。②偏好测试中,被试偏好攻击者明显多于被攻击者。证实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实验性分离的存在。也就是说学习攻击性图片在人类记忆中,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启动效应。同时也证实了内隐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任务分离的加工演变过程。③偏好测试中出现被试对陌生人(中性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与被攻击者的总和。我们认为这是间接启动效应,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选择上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倾向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