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4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4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6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Despite the establish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xiety and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threat, a growing base of evidence suggests that social anxiety is additionally maintained by a deficit in the attentional processing of positive information.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which component of attention is implicated in this deficit. Using eye movement-based measures and a novel attentional cuing methodology, the present study sought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anxiety-linked bias in attentional engagement with, attentional disengagement from, and total fixation time to, socially relevant emotional stimuli in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relative to non-socially anxious controls.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were found to exhibit faster attentional disengagement from positive stimuli, and reduced total fixation time to all emotional stimuli, relative to controls. Additionally for socially anxious individuals, lower total fixation times to positive stimuli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state anxiety. No differential pattern of engagement was evident between groups. We conclude that social anxiety is maintained in part by the aberrant processing of positive social stimuli.  相似文献   
972.
陈欢  罗大华  薛雄庭 《心理科学》2012,35(3):669-676
本文以虚假供述的研究方法为起点,结合案例,对自愿型、强迫—服从型和强迫—内化型三种类型的虚假供述进行介绍,从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两个方面,对虚假供述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其中,着重阐述了虚假供述的实验室研究范式。在评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我国刑事诉讼的修改提出立法建议,以期在法律上控制影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3.
心理病理学视野中的完美主义自我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童  温忠麟  陈启山 《心理科学》2012,35(1):233-237
完美主义自我展示是完美主义者在人际过程中为向他人展示自己非现实的、固定化的完美形象而进行的印象整饰过程。本文在简要阐述完美主义特征与澄清完美主义自我展示概念基础上,重点梳理和剖析了完美主义自我展示对抑郁、焦虑、社交恐惧、饮食障碍及人格障碍等常见心理病理现象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机制,最后,就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74.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科学》2012,35(4):862-867
通过直接测量近期和远期选择中备选项激活的情绪、间隔的时间知觉及对备选项金额差异和时间间隔的重视程度,以探究跨期选择中偏好反转产生的心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期选择中,备选项激活的情绪强度差异显著,而远期选择中两者的差异不显著;(2)近期和远期选择中,情绪强度差异和时间知觉差异能够预测偏好反转的发生。研究结果支持了偏好反转的情绪激活差异假说和时间知觉差异假说。  相似文献   
975.
为了考察背景性质对ASD者搜索面孔的影响,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结果发现:(1)面孔与背景语义不一致并不能促进ASD儿童对面孔的搜索;(2)乱序背景对ASD儿童面孔搜索与加工没有产生干扰作用,但使正常儿童的搜索时间变长;(3)一旦觉察到面孔后,ASD儿童对面孔的注视时间少于正常儿童。表明正常儿童对面孔的搜索与加工受背景性质的影响,而ASD儿童不受背景性质的影响;一旦发现面孔,ASD儿童的注意维持较短,但面孔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相似文献   
976.
摘 要 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考察隐喻句与本义句理解时程的异同,以研究汉语隐喻的理解机制。以句尾范式向被试随机呈现本义句、熟悉隐喻句、新奇隐喻句及错误义句各50句,被试的任务为判断每句话是否有意义。结果显示: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形与头皮分布情况和本义句无明显差异,且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幅高于本义句。本研究结果证明汉语隐喻义和本义理解的认知机制类似,支持隐喻理解的平行加工假说,且加工隐喻义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相似文献   
977.
弗雷格把语句的涵义看作思想,把语句的指称看作真值。本文接受弗雷格关于语句的涵义-指称的意义结构,但把语句的涵义和指称分别改为语法意义和事态。语句的真或假是语句和它所指称的事态之间的一种关系,类似于名称同它的指称对象之间的实-空关系。弗雷格关于思想的客观性转换为语法意义的客观性,体现为语言共同体成员的主体间性。本文区分了指称对象和指称意向,把指称意向定义为涵义和语境的结合,相当于弗雷格所说的判断。本文还对语句的语法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作了区分。  相似文献   
978.
采用失言任务和改进的说服任务考察了153名7-11岁儿童的心理理论理解和使用能力的发展状况。结果发现:儿童的失言理解能力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能力7-9岁时发展迅速,9岁后趋于稳定;两种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呈现中度相关;8-9岁是儿童失言理解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发展的转折点。结果表明:心理状态理解和使用的能力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发展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979.
数学认知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许多研究者对其遗传性给出了相关的证据。本文从数感具有跨种系的特点、婴儿具有数量辨别能力、数学遗传的双生子研究以及遗传综合症病人的研究等间接和直接证据层面对数学认知能力的遗传性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分析,指出对数学认知能力的遗传基因研究还需要从正常人的角度做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以便真正找到数学能力的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980.
塞尔在其前期理论把语言的意义归之于言语行为,特别是交流意向,但在其后期理论则把意义归结为表征意向,而交流意向派生于表征意向,甚至割断了意义和交流之间的联系。笔者通过引入语境因素和指称意向的概念,澄清了语境、意向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使塞尔具有私人性的表征意向和交流意向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以此扭转塞尔理论中的心理主义趋向,回归到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的语义学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