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6篇
  39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Previous research shows that red impairs individuals' performance on challenging intellectual tasks in achievement situations. However, no research to date has examined this issue in Chinese society. In China, red has a positive connotation in general (unlike in the West), but also has a negative connotation for students, given that teachers mark incorrect answers in red (like in the West). Therefore,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red promotes or undermines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for Chinese individuals needs to be tested. The present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is and found, consistent with findings obtained in the West, that red undermined the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students. Future direction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2.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how trait anxiety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a self‐frame and decision making. Participants (N = 1044) responded to th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hose with trait anxiety scores ±1 Z score from the sample mean (N = 328) were recalled to respond to the self‐frame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rait anxiety differences could result in differences in the editing of decision‐making information, thereby influencing the risky choice. Compared with the low trait anxiety group, participants from the high trait anxiety group showed a greater tendency to use negative vocabulary to construct their self‐frame and tended to choose conservative plans. Self‐frame suppressed the influence of trait anxiety on decision making. These results further confirmed the hypothesis tha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traits might influence th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in a framed decision task.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3.
从理论或实践方面阐述医患关系的著作读过几本,近日读到的由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俊荣教授独著的《医患冲突的沟通与解决》一书,感到此书的与众不同。该书从伦理、法律、心理、社会等多种视角,对医患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剖析,并对医患沟通、医患调适、医患冲突的解决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审视。读后让人有种耳目一新,和谐有序之感。正如李本富教授在序言中指出的:“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明晰,视角新颖,实为目前我国研究医患关系的力作。”本书是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作者多年相关研究的结晶。其最大特点是将医…  相似文献   
174.
道家“复归婴儿”认为发展健全的人格及保养身体应学习“婴儿”淳朴、凝聚、无欲等饱满的精神状态。此思想可以帮助分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心理精神疾病的死亡原因与施治手段。通过林黛玉、王熙凤及贾瑞之死分析其不良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欲望对健康的影响,结合道家所提倡的六种婴儿状态:“营魄抱一”、“涤除玄鉴”、“见素抱朴”、“绝学弃智”、“知足知止”以及“知和知常”分别对此三人的心理疾病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5.
社会支持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对于癌症患者,应从接受和给予两个方面双向理解社会支持的概念,根据患者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社会支持,构建癌症患者四个层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并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对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研究,从而促使癌症患者能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并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76.
In previous studies on negative priming, the effect of prime–probe contextual similarity was not stable. On occasions, negative priming was greater when similar rather than different contexts were presented in a prime and a probe trial; however, at other times, negative priming was not affected by such manipulation. The current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effect of contextual similarity can be optimised when cue variability is high. Cue variability was manipulated between-subject across Experiments 1a and 1b and as a within-subject variable in Experiment 2. Symbols were presented as contextual cu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cue variability was high, the prime–probe contextual similarity effect was observed on negative priming; however, when cue variability was low, the contextual similarity effect and the negative priming effect were absent.  相似文献   
177.
178.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神经系统是通过类似于时钟的方式来实现对一段时间的知觉的,并认为多巴胺能系统(基地神经节)和时钟的快慢有关。与多巴胺信号有关的药物的动物实验的结果以及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的行为表现被看作是支持以上看法的证据。然而,最近的大量研究对这个理论提出了挑战,结合行为研究和脑机制研究的新成果,研究者提出了知觉信息可以通过神经活动状态或加工中的能量消耗来表达。  相似文献   
179.
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同伴规范影响理论,通过整群取样的方法从北京市两所高校中共选取3068名大一新生为被试,以问卷方式测查了大学生感知到的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和态度以及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同伴压力和自身的网络成瘾程度;探讨了同伴的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态度对自身网络成瘾的影响及网络使用同伴压力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中的网络成瘾者所感知到的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态度及网络使用时同伴压力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者;(2)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态度以及网络使用同伴压力均与网络成瘾的总分及五个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可以正向显著地直接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程度,同时也会通过网络使用的同伴压力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预测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但同伴的网络过度使用态度不能直接预测自身的网络成瘾程度,而是通过同伴压力间接地影响自身的网络成瘾程度。结论:网络使用过程中的同伴压力在同伴网络过度使用行为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程度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同伴网络过度使用态度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程度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0.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已成为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西方研究者就开始对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亲子沟通展开了研究。该文研究从亲子沟通的特点(如沟通内容、频率、主动性、沟通问题等),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沟通对象、青少年年龄、家庭环境等),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自尊、学业、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犯罪等问题行为)的关系、亲子沟通的研究方法方面进行综述,为我国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